课内阅读。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A撑 放 系 拉 B支 撒 绑 拿
C支 撒 系 牵 D顶 放 连 牵选出对文中捕鸟一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捕鸟是在“拍雪人”和“塑罗汉”都不相宜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不能从中得到什么乐趣。 |
B.文段中用了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捕鸟全过程,表现了儿童爱玩的心理。 |
C.文段中用了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捕鸟全过程,表现了儿童爱玩的心理。 |
D.写捕鸟的过程,文段中没有出现一个“乐”字,但可以看出,捕鸟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
阅读《航母——移动的“水上城堡”》,完成小题。
① 在人们眼中,航母是一座用钢铁堆积起来的庞大而神秘的战争平台。其实,航母更是一座移动的城堡,生活和工作在这一城堡中的人们过着异样而神秘的生活。
世界上最短和最繁忙的跑道
②人们脑海中关于航母的战斗场景往往是这样的:海面上,波浪翻腾,甲板上,身着各色马甲的战机勤务人员迅速完成检查、挂弹、加油等一系列工作后,伴随着刺耳的轰鸣声,一架战机冲出跑道,一段低掠之后冲天而起,瞬间没入云层……观察一个庞大的航母战斗群,特别是在空中俯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航母上的整齐停放的战机以及画有飞机跑道的巨大甲板。远望飞机起飞的平台,足有4个足球场那么大。人在这个庞大的平台上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就算是连接船锚的锁链其中的一环也足有160多公斤。
③航母甲板的战机跑道绝对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短和最繁忙的跑道。战机在航母上起降与在陆地跑道上起降有很大不同,在航母上起飞与降落的距离大约一般只有正常跑道的十分之一。
④不过,在这块宽大的甲板上工作可并不那么轻松,稍一疏忽就可能酿成惨剧。巨大的气流,机械的故障,线路的问题,任何小疏漏都是致命的。稍有闪失,工作人员还会被气流掀到海里,被进气孔吸进去,飞机也可能碰到他们。因此,在航空母舰上,除了一般的安全要求外,美军方还作了一些特殊规定,如登航母需穿耐磨厚实的粗布裤、长袖衬衫、胶底鞋,禁止在甲板上戴帽子、首饰和容易脱落的物品。37吨重的飞机就在93米长的飞行甲板起降,当喷气发动机点火后,一枚硬币都会造成恶果,它就像子弹一样被抛向甲板,有时会损坏飞机甚至伤及工作人员。在飞行任务开始前,全体船员需要并肩排成一排检查甲板,寻找散落的碎片等物。
“水上城堡”运行的能量
⑤汪洋大海漂浮的孤岛上养活几千官兵,可能比弹射飞机还要困难,为航母上的数千官兵供应食物也就成了一项复杂的工程。
⑥法国“戴高乐”号航母炊事班每天光是面包就要做9000个。美国“小鹰”号航母上有六个专门储备食品的大型仓库和五个就餐中心。一般来说,当航母离开港口时,舰上储备大约一个月的食物。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在设计上自持力为45天,舰上有285吨储备食物,在中途无补给的情况下,能保证每天的膳食供应。此后,每隔一段时间一艘如同巨型漂流仓库的补给舰,就会与航母在指定的地点会合。在担负作战值班期间,都是由航母战斗群中的补给船运至舰上。或由舰载直升机一集装架接一集装架地运送供给品,直到填满航母的13个仓库,这个过程被称作“垂直补给”。
⑦美国“里根”号四台蒸汽涡轮机还用于驱动航空母舰电站的发电机,为全舰提供电力;航空母舰所需的淡水由制淡水装置提供,该装置的生产能力达到每天40万加仑,相当于陆地上2000个家庭日用水量。与过去的燃油动力航空母舰不同,核动力航空母舰不需要经常补充燃料,通常情况下,每15至20年才需要补充一次核燃料。当然更换核燃料比起补充燃油困难、复杂得多,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可能长达几年;使用核装置也增加了航空母舰服役期间的风险因素,因此除了专门设计的保护结构之外,还配置了严格的监控系统。品析题目“航母——移动的‘水上城堡’”的妙处。(3分)
文中划线句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战机在航母上起降与在陆地跑道上起降有很大不同,在航母上起飞与降落的距离大约一般只有正常跑道的十分之一。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航母上官兵的“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蝴蝶与花椒树
(李文香)
①盛夏时节,花椒树向人们展示着它的蓬勃,刚刚微红的花椒颗粒一簇簇挂满枝头。布满芒刺的枝条,有的修长且舒展地向外延伸着,有的先向下弯曲而后又笔直向上;枝头的叶子和果子凸现出来,像舞蹈着少女的臂腕和纤手。花椒的香味溢满庭院,街坊邻居下地从我家门口过时,都要探头闻一闻,“嗯……好香啊!”每到此时,花蝴蝶异常的多,围绕花椒树飞着,有时在脸上颤一下,有时在肩头上亮个相。
②八月中旬,是花椒粒最红的时候,先将大部分的颗粒采摘下来,晾晒在小棚子顶上。烈日炎炎的中午,那些不知名的大蝴蝶,快乐地飞动着,尽显着它华贵的姿容。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时而绕花椒树飞舞,时而在晾晒的花椒上聚拢,像是在窃窃私语。当看到它们聚在一起时,我和弟弟宁可不吃饭也要举着大扫把捕捉蝴蝶,弄得满头大汗。捕捉到的蝴蝶需按住脑袋用大头针钉在墙壁上和木板上,当做标本一样的收藏,然后夹在书里。
③在我的记忆中,那些被晒干的花椒妈妈还要偷偷地卖掉。有一次卖得最多,却被妈妈全部借给了隔壁家二婶,用来给她家柱子哥治肺结核病。当时我十分气愤:“妈,二叔带头批判咱家,你怎么把钱都借了?”我撅着嘴。“看你把嘴撅得能拴上一头驴了,做人呀,在最不易的时候,就要帮一把,咱们不和他们一般见识。”母亲的善良更叫我记得骨铭心。
④无论庭院外的世界怎样,每到花椒树茂盛的季节,那些美丽的蝴蝶依然围绕着花椒树舞着、闹着,似乎仰着头宣布,热闹是别人的,美丽才是自己的。
⑤花椒树是有灵性的,结了果的花椒树是不能移栽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栽种花椒树的人要和花椒树的生死相连的。这样的说法,也确实得到了证实,自1976年大地震后,我家的庭院失去了从前的繁荣,倒塌的墙壁将花椒树的大部分暴露出来,结出的果实也不再属于母亲一人,那些蝴蝶遭到了空前的攻击。第二年的夏天,整个村庄变了模样,大半个花椒树不再结果。还没到霜降,整个树的叶子都脱掉了,只有一两只蝴蝶。在树叶上留下点点泪滴,再也不见了那种蝴蝶群舞的踪影。
⑥晚秋的一个中午,在不知不觉中,花椒树死去了。而这之后,我家也迁出了原来的庭院,这就是花椒树的灵性,佛性禅理,它不侍二主且有着人性般至高无上的尊严。
⑦多年来,身居风景优美的都市,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但我幼时庭院蝴蝶与花椒树的相濡以沫,花椒树对栽树人的恪守与执著,蝴蝶对花椒树的忠贞不渝,每每想起备觉温馨。(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文章第①②段花椒与蝴蝶交织来描写,你认为这样安排有怎样的作用?
对第①段、第⑤段加线语句任选一处,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
这篇文章对“蝴蝶与花椒树”进行描写,而第③段对母亲卖花椒的情节进行了记叙,这多余吗?为什么?
从文章的结构安排角度,谈谈最后一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微博出现于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A.微博 | B.微博用途 |
C.今天你“微博”了吗 | D.获取信息的渠道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
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中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少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树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朝着太阳奔去》) 选文思路清晰,概括起来说是由写到;构思精美,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第②段划线句中“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2)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第⑦段划线句写出了老人与树的许多外在的相同之处,他们之间还有哪些隐性的相同之处呢?试写出两条。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细菌和病毒
郭联顺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茵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会坏得那样猖獗?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他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选自《中学生阅读》)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3分)
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划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结合本文所学知识,请用简明的话语帮助你周围的人克服恐惧“病毒”的心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