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老糊涂 孙道荣
①她对子女们说:“你爸爸真是老糊涂了。”
②自从75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后,他的记忆力就每况愈下,最糟糕的时候,他连她是谁都认不出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养,状况有所改变,他的记忆慢慢恢复。但是,在她看来,他还是越来越糊涂了,最经典的一个证据是,他老是以为女儿比儿子大,还经常把外孙当成孙子,每次看到孙子又喊外孙的名字。
③星期天,女儿回家看望他们。老太太在厨房里面张罗着晚饭,女儿要进去帮忙,却被他一把拉到房间,他关上门,神秘地对女儿说:“你妈有外遇了。”女儿吓了一跳:“妈都快80岁了,怎么可能还有外遇?”“我有证据。”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一边翻,一边说:“我都记下了呢。”翻到一页,他说:“你妈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偷看照片。”说着,从床头柜里拿出一个发黄的影集,打开第一页,上面只贴着一个两寸大的加彩照片,油彩已经有点斑白。“就是这个人。”他说。女儿伸头瞅了瞅,乐了,“爸,这不是你自己吗?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这张照片了,那时候你还在福建当兵,有一年过年,你答应回来探亲的,后来部队有战备任务,你没回来,就拍了这张照片寄回来。妈最喜欢你这张照片了。”他挠了挠头皮,“真的是这样啊?我想不起来了。”
④他继续翻小本子。“我还有证据。”他说,“你妈最近越来越喜欢打扮了,老来俏,还总是穿着那件红毛衣,我估计一定是谁送给她的。”“你是说妈身上穿的那件吗?”女儿朝厨房的方向努了努嘴,“爸,你忘了啊,妈妈一直喜欢穿红色的毛衣啊。我听妈说过,你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早春的一天,那时候妈的娘家太穷,没有一件象样的衣服,就跟村里的姐妹借了一件毛衣穿上,红色的。妈说她穿着红色的毛衣,特别好看,那是她第一次穿红色的毛衣。后来,你不知道从哪得知,妈妈的毛衣是跟别人借的,心疼得不得了,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跑到一个砖窑场帮人家烧窑,干了几个月,攒了十几块钱,买了2斤红毛线,送给妈妈。妈妈和你结婚的时候,穿的就是用你送的毛线打的毛衣。”听了女儿的话,他皱着眉头,回想。半晌,摇摇头说:“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⑤他继续翻他的小本子。“我还有别的疑点”,他说,“你妈最近还老是喜欢唱歌,经常一边干活,一边哼,我仔细听了,终于听出了门道,是一首老情歌,哼,你妈肯定是有什么相好的了,不然,怎么会这么开心?”女儿笑着说:“爸,那你唱给我听听呗。”他犹疑了一下,慢慢哼唱起来:“走进麦子冲,麦苗黄冬冬,那边来个美相公,扯着奴不松。……”女儿认真地听着他唱,吐字竟然都很清晰。他唱完了,女儿拍着手说:“爸,你唱得真好听,跟你以前唱得一样好听。”他诧异地看着女儿,“我不会唱,是最近一天到晚听你妈哼哼唧唧,我才会的。”女儿笑弯了腰,“爸,你会唱的,小时候,你一在外面遇到什么开心事,回到家就会一边喝酒,一边唱。我告诉你吧,你住院那些天,妈天天在病床边唱给你听,就是这首歌。医生说了,正是这首老歌,帮你恢复了不少记忆呢。”
⑥他将信将疑,“我知道你是帮你妈打圆场,反正我告诉你,你妈一定是有外遇了,你们小心点。”父女俩正说着话,外面传来了老太太的喊声,“吃饭喽。”“我跟你说的话,别告诉你妈啊。”他一边开门,一边叮嘱女儿,“你妈累了一辈子,就让她开心几天吧。”
⑦来到饭桌边,老太太问女儿:“你爸又和你瞎扯什么啊?”女儿笑嘻嘻地说:“爸吃醋了。”“吃醋?”老太太看着他,“你吃谁的醋啊?”他白了她一眼,一旁的女儿抢话说:“爸吃他自己的醋呢。”“你真是老糊涂了。”她给他盛了一碗热汤,“先喝一碗汤吧,暖暖胃。”
⑧餐厅里,飘荡着饭菜的香味,那是生活的气息。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5期)
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挠了挠头皮,“真的是这样啊?”
(2)他一边开门,一边叮嘱女儿,“你妈累了一辈子,就让她开心几天吧。”
小说中父亲怀疑母亲有外遇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写到“餐厅里,飘荡着饭菜的香味,那是生活的气息。”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②“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③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中画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的道理。
第③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科学不怕挑战》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绿》和《囚绿记》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甲)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写于1924年)
(乙)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陆蠡,写于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孤岛”)
下面对两段文字中有关“绿”的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对梅雨潭水“绿”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B.乙文借对常春藤之“绿”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希望、快乐的追求。
C.甲乙两文都直接倾吐自己对绿的喜爱之情,都想从“绿”中汲取精神力量。
D.甲文与乙文不同的是,甲文通过写“绿”表现一种刚健美,而乙文表现的是忧郁美。

作者是如何通过想像来突出梅雨潭之绿的“奇异”之处的?(可直接引用原文)


乙文中哪三处地方可以读出作者对绿的喜爱?请简要概括。


茅盾以“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来评价小说《百合花》,曾卓以“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来评价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请你也当一回小小评论家,选择甲文或乙文,也以“”的句式写一句评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评语:
理由:

指纹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不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线像弓一样,叫弓形纹。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相似,但指纹也有明显不同。据说,全世界的50多亿人口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4个月便开始产生,到第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当婴儿长成大人时,指纹只不过变大增粗,他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你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抓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正因为指纹的这些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100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破案。(A)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B)指纹在医学上又有了新的用途。有的医生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掌纹,能够查出某些疾病。(C)近年来,指纹又和电子计算机成了好朋友。(D)
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用途?新的迷宫又摆在我们的面前,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第一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B.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
C.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 D.下定义、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

指纹的种类有
文中第三段中加点字“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应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在(A)(B)(C)(D)中的处。
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人的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计算机,计算机就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自动打开了,真神!
简要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
“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答:
选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举一例谈谈)
答:
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