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 泞
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②然而春风来了,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③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④小巷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狗将它们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 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⑤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⑥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⑦泥泞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 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⑧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若隐若现,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碾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⑨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本文题为“泥泞”,为何开头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雪?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结合文意分析。
泥泞不能“刻意”制造,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泥泞中跋涉一回”?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请系上保险绳
女老师正在神采飞扬地讲课。A.学生们大张着眼睛,如一群饥饿的小鸟,正翘首期盼着鸟妈妈的哺育,又像一株株干枯的禾苗,正渴望着雨水的滋润。
刘雅的目光本来也是紧紧追随老师的,像一盏明亮的聚光灯。可是,突然,她不经意瞥见了窗外的那个女人——对面教学楼外高高的脚手架上,一个女人正在吃力地攀爬。刘雅的心随着她艰难的攀爬,被牵扯得越来越疼,像被尖利的钢针刺着一样。
深秋的风肆虐地刮着。女人背上吊着一根细细的保险绳,这让刘雅稍感安慰。她沿着纵横交错的脚手架,左一下,右一下,屈身,展臂,弯腰,终于爬到了终点。
在那儿,一只涂料桶正从空中吊下来,晃晃悠悠,像飘荡的秋千。女人手疾眼快,左手抓住脚手架,右手抓住晃荡的桶,将它稳稳放在自己脚边的木板上。然后,女人站在木板上,竟小心地解开了背上的保险绳。她左手抓着脚手架的钢管,右手麻利地拿着一把大刷子,弯腰在桶里蘸了涂料,挥手在墙上涂抹。左一下,右一下,刷子不停地挥舞,女人像一个豪放派画家。片刻,墙上就是白晃晃的一片。
刘雅的心悬起来,高高地悬到了半空里。B.她害怕女人从那七层楼高的脚手架上突然飘下来,像一片落叶。
这样想着,刘雅的心就生生地被撕裂似的疼起来。她的眼前出现了另一个女人的形象,那个与她心心相系的女人,那个让她放心不下的女人。
想着想着,刘雅的泪水就像一眼刚刚开掘的泉水,汩汨地涌出来。开始时无声无息,后来就控制不住地有了嘤嘤的声音。她索性趴在桌上,任那泪泉肆意地涌流。
“刘雅,你怎么了?怎么哭了?”所有的目光都被那嘤嘤的哭声吸引过来,刘雅被笼罩在惊诧和关切的目光里。女老师温柔的走上前,轻轻拍拍她抽动的双肩,怜爱的问:“是哪里不舒服吗不?要不要送你去医务室?
“不了,我自己去!”刘雅终于勇敢地抬起脸,老师看到一张满是泪水的脸。刘雅擦了一把泪,在老师关注的目光里走出了教室。
她并没有去医务室,她只是心病。那块心病,多少年都无法根除。她跑到学校的电话亭,快速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那边传来一个女人温柔的声音:“小雅,有什么事吗?妈妈正在脚手架上忙着呢,说话不方便,等会儿打给你好吗?”
“不,我就要现在跟你说话!”长这么大,刘雅第一次在电话里那么放肆地跟母亲撒娇。
“你怎么了,小雅?”母亲听出刘雅的哭声,紧张地问。
“妈妈,你系保险绳了吗?”
“没有呢,系了绳子,干活碍手碍脚的,不系,干得快一点。”母亲平静地回答。
“不,你赶快系上保险绳,赶快!”刘雅在电话里冲母亲吼道,“妈妈,你知道吗,今天,我在学校里看到一位跟你差不多年纪的阿姨也在脚手架上,她也没系保险绳,我担心死了!你竟然也没有系吗?妈妈,你快系上吧,我害怕!”刘雅的哭声在电话里那么凄厉无助,像深夜里无法归家的孩子的哀哭,撕心裂肺。
“妈妈知道了,我马上系,我听你的!小雅,妈妈的乖女儿,你长大了!妈妈真为你高兴!”母亲在电话那头的声音哽咽起来。
“妈妈,为了小雅,你一定要记得系保险绳,每天都系,好吗?少挣点钱没关系,妈妈,我再也不乱花钱了,不要手机了,不穿名牌衣服了,我只要妈妈好好的,永远和我在一起!”
“妈妈知道了,为了小雅,我每天都系保险绳,一定的,你放心!小雅,衣服穿厚点,天冷了,别冻着!”
妈妈的声音那么温和可亲,像深秋里那一抹暖暖的阳光。刘雅听着,抹把泪,说:“妈妈,我知道,你也一定多保重!我要你好好的,我们都好好的!”
那天中午,刘雅特地去了工棚,找到那个女人。她羞涩地笑着说:“--------------”
“为什么要对我说这些呢?”女人满脸沧桑,眼角的皱纹刀刻一般。
“因为,我妈妈也跟你一样,在脚手架上干活;因为,你也有疼你的孩子。”刘雅动情地说。
下午,刘雅特地朝对面教学楼张望,那个女人果然系上了保险绳。女人背影单薄,她脑后飘散的头发在秋风里轻轻飞舞。
刘雅看着,泪又来了。仔细阅读文章,根据下面的内容提示概括文章内容。(4 分)
⑴课堂上,刘雅瞥见对面高楼的脚手架上一个女工解开了保险绳刷涂料。
⑵
⑶
⑷那天中午,刘雅找到那个女人,请她也系上安全绳。 文中划线句“深秋的风肆虐地刮着”这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文中A、B两句都运用了修辞方法,试选一句进行赏析。
那天中午,刘雅特地去了工棚,找到那个女人。联系上下文揣摩刘雅的心理,为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果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把握文章结构并填空。
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②节划线的“负责任”在文中指什么?
(2)第③节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三个人的例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罗家伦先生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
B.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
C.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
D.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苦”,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兄 弟
郑小玲
春旺和福生是兄弟,春旺是哥,福生是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因为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你是哥,多让着弟弟。”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个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春旺让福生有事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到了,春旺的工地活儿多,没有放假,但发了月饼,一共四个,四个品种。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儿月饼,喜滋滋的。他闻了闻,口水差点儿流出来。他忍不住三口就吃掉了这个月饼。因为吃的快,他没吃出月饼的滋味,只是觉得特别好吃。春旺想自己是哥,过节还是该去看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就一个就行。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春旺和福生在街道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春旺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福生也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春旺说:“爹娘也在看月亮吧?”福生说:“肯定在看!他们肯定很想我们!”春旺说:“吃月饼吧。”福生说:“好,吃月饼吧。”春旺随口问:“好吃吗?”福生说:“好吃。”福生也问:“哥,好吃吗?”春旺说:“好吃,真好吃!”春旺这回可吃出味儿了,他吃得很香。他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也吃的很香,不免尴尬地笑了一下。春旺等福生吃完月饼就说:“回去吧,太累了,明天还得干活。”福生点头说:“回吧,明天还得干活呢!”
三天后,大牛来找春旺,说要跟他借点钱,给他上大学的儿子买电脑。尽管春旺不情愿,可是自己才发了工资,况且大牛是村里人,不借说不过去,只得把工资借给了大牛。大牛接过钱,兴奋地说:“太谢谢了!我知道你们哥俩都是好人!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春旺听得愣住了。
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留下了眼泪……
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
(选自《中学时代》2011年第4期,有删改)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这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情节回答。
根据具体情景,回答下面问题。
(1)兄弟吃月饼时,为什么福生总附和着春旺说话?
(2)春旺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吃得很香,为什么会“尴尬”?分别分析下面句中划线动词的表达效果。
(春旺)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那两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请展开想像,根据要求填空。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1)。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
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2)地说:
“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
肉馅儿月饼,(3)。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要求:(1)填写一个描写福生动作的句子;(2)填写一个描写福生神态的词语;(3)填写一个描写春旺心理活动的短语。
出售欲望的孩子
占保祥
卡尔从小被祖母拉扯大,性格偏激执拗,方圆几个社区,没人愿意招惹他。
13岁那年,一次喝酒后,卡尔竟抢了一位妇女的挎包,里面有几百美元现金。从此,卡尔爱上了抢劫,欲罢不能,无人不知他的恶行。校长对他很是头疼,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孤儿。
事情越演越烈,卡尔的欲望愈发膨胀起来。在学校,他成了老大,拉帮结派,唯我独尊,公开旷课,还常常偷同学的东西。
被学校开除后,卡尔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损害了祖母的尊严。想到祖母苍老的面庞,他无地自容。
走在匆忙的人群中,卡尔看见了一个小个子的老者,他的钱包露了出来,简直是天赐良机。瞬间,欲望控制了卡尔,他跟随着老者,走街串巷。终于,老者走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卡尔的手伸向了老人的钱包。一刹那间,钱包就落到了卡尔的手中。
卡尔本来是这样设想的:拿到钱包后,冲老人扮一个鬼脸,然后逃之天天。
但他的手却遭到了强有力的反抗,老人的手像钳子一样抓住了他的手。卡尔看到了一张狰狞的脸,可怕的脸。老人什么也没说,反身将他塞进了身后的小屋里。
老人问他,说吧,怎么办?是送到警察局,还是私了?
别送警察局了,丢面子。卡尔垂头丧气地说。
那好吧,看来你是个惯犯,有这样的本事也算了不起。我有个孙子,很想学会这一招,你将欲望和技能卖给他吧。话音未落,一个年轻人推门走了进来。
他叫奇里,你现在把你所有的技术传给他。但要记住,以后你永远不能再有这样的欲望和行为了,否则你就是侵权。如果发现你再做坏事,就将你扭送到警察局和专利局,因为你同时犯了两大罪,要受到严厉制裁。
老人的话说得斩钉截铁,容不得卡尔不同意。老人拿出一张协议书,抬头写着:出售欲望协议书。老人握着卡尔的手,让他摁下了手印。
卡尔被放出来时,感到一阵恐惧和失望。他想到了老人的脸,那双有力的手,还有那张协议书。
卡尔回到家时,祖母正在与老师谈话。看到祖母向老师求情的表情,卡尔不由失声痛哭。他发誓再也不做对不起祖母的事。
回到学校后,卡尔解散了“坏蛋组织”,一心一意做个好孩子。欲望再次袭来时,眼前便立刻浮现出那位老人的脸。他不敢出手,他害怕报复,害怕那间小黑屋。
卡尔考上高中后,身上的臭毛病彻底改掉了。渐渐地,祖母也年迈多病,无力再管制他。他学会了自立,每天帮祖母打扫房间、做饭,邻居们都夸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那天,卡尔正在侍弄庭院里的鲜花,一位老人推开了他家的院门。卡尔上前询问,却发现是那张可怕的脸。正是那个老者。
卡尔心想,他一定是想将以前的事告诉祖母,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见到祖母,否则祖母的病会雪上加霜。这时,老人走了过来,脸上却荡漾着慈祥的微笑。他摸摸卡尔的头,问:你奶奶呢?
她不在家,出去了,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你不能这样对待一位病中的老人!卡尔正言厉色。
学会护着奶奶了?好孩子,我是来看望你奶奶的,这不,牛奶、鲜花。老人说着,指了指手中的袋子。
原来他和祖母认识。卡尔一脸疑惑。
老人进了屋,屋内传来了奶奶与老人开心的对话。卡尔忍不住贴在门上偷听。听到一半时,卡尔禁不住潸然泪下。
祖母早就知道了他的劣行,她没有张扬,而是与这位好友一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改掉了卡尔的毛病。这样做,既彻底解决了问题,又不让卡尔失去人格和尊严。
这个出售欲望的孩子,当晚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欲望是可以出售的,但亲情和尊严永远不能。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选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选文标题中“出售欲望”的意思是什么?
选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巧妙设置悬念,请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文,分析祖母的形象。
选文最后说: ‘‘欲望是可以出售的,但亲情和尊严永远不能。”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侯磊
①记得小时候,老师说饭前要洗手,我们嫌麻烦,总是借口托词,甚至想出歪招来对付。后来,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别扭。。读书那会,总爱睡懒觉。毕业到了部队,作息变得规律了,每天早晨一到六点,生物钟就条件反射似地准时敲响,偶尔赖在床上也难睡着。看来,凡事成了习惯也就变得自然了。
②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曾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从典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力量。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源自习惯的支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如果学雷锋也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雷锋”岂不天天在身边?
③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纪念日要学雷锋,但纪念日仅是“加油站”。“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雷锋做好事就表现在每时每刻,落实在日常点滴。出差乘车,他帮乘务员扫地;战友归来,他帮助补补课;路遇困难,他帮忙搭把手。正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雷锋精神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是“积善”。积少才能成多,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养成.
④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钉子精神”是雷锋爱岗敬业的生动写照。谁能说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不是学雷锋呢?如果你是一名学生,,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农民,能种出让人民群众放心吃的粮食和蔬菜,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经常到基层走访,履职尽责反映群众心声,这也是学雷锋。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电影《郭明义》中体会到,善待周围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学雷锋的体现。作为一名军人,当雷锋精神扎根于内心,爱岗敬业成为我们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那岂不是天天都在学雷锋?
⑤“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观念,能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长时期的坚持。“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执著50年做好事,除了因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还在于他的毅力和坚持,在于他把学雷锋化为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习惯带来的持续自觉,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举手之劳。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伟大。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结合上下文,将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出来。(2分)
你如何理解第⑤段“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这句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