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活跃着十几万的浙江人,对沿线社会经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二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三 近年来一批浙江人在当地(虚线范围内)河谷地带承包大片农田种植棉花,然后就近加工成棉纱、棉布或衣服销售到沿线区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1)说出古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自然带
(2)分析在当地农工商结合发展棉花产业的区位优势.
(3)十几万浙江人活跃在当地,阐述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表“北京市水资源利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总量
亿m3
供水量 %
用水量 %
地表水
地下水
再生水
调入水
生活
环境
工业
农业
2008
35.1
16
65
17
2
42
9
15
34
2010
35.2
13
61
19
7
43
11
14
32
2012
35.9
14
57
21
8
44
16
14
26

(1)依据供水结构,指出北京市供水水源,并分析可能引发的问题。
水资源紧缺促使北京市加快以水为主导因素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2)在农业和工业中任选其一,说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措施。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流域水系略图。

材料二兰州——郑州沿线地形剖面图。

材料三黄土高原的形成有“风化残积说”、“水积说”和“风成说”。多数科学家认为,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成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到大风,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当大风减弱或遇到秦岭,大行山等高山阻挡时,便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积累和环境的演变,逐渐形成了黄土高原。
(1)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其干流沿途水量变化大。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兰州以上、河口至郑州、郑州以下等三个干流河段水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是,黄河有时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可能会带来哪些危害?
(3)依据材料二、三为“风成说”提供证据?

结合下面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全长1 241千米建设全立交、全程砌引水渠道,穿越沿线各水系,每年将145亿立方米的水送到华北平原和黄淮地区,最后到达天津、北京。
材料三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于2007年10月11日启动。根据该工程的总体安排,2010年将在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25个县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材料四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共经过哪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简称)?与东线相比,中线方案建设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当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的三个省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除陕西省外,另外两个是指()

A.湖北、河南 B.河北、北京 C.河南、河北 D.湖北、安徽

(3)试分析中线方案的实施,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有哪些积极影响?
(4)结合材料四,分析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还必须同时采取哪些措施?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虚拟水指生产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量。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许多国家虚拟水资的进出口以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表现出,每年全球商品中虚拟水资的流动总量约达16250亿立方米。约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
材料二:下图为中国虚拟水战略区划图。

(1)分析A、B两省同属虚拟水平衡区的原因。
(2)从虚拟水角度为C省的产业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3)从水资利用的角度,说明虚拟水资流动的地理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2014年建设目标:中线如期通水,东线运行平稳。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到并用实线描画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参照对黄河的描述,在图中空白处完成对长江的描述。
(3)根据图中信息,比较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4)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的调出区,该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多发。试提出防治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主要对策。
(5)生活中,好习惯可以节水。请谈谈你在节约用水方面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