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连续多年冻土南界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连续多年冻土带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北部 |
| B.A处和B处等值线弯曲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 |
| C.该地区的河流有较长的结冰期,主要靠积雪融水补给 |
| D.土地荒漠化是该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冻土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有重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冻土区适合开发商品粮基地 |
| B.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易引起沼泽化 |
| C.随着全球变暖,该地区连续多年冻土南界变化不大 |
| D.冻土层使地基更加稳固,便于交通建设 |
下表为我国南方山区某县1961—2005年有关情况统计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961年 |
2005年 |
|
| 耕地面积(km²) |
400 |
521 |
| 森林面积(%) |
36.79 |
20.46 |
| 气温年较差(℃) |
24.1 |
27.6 |
| 年降水量(mm) |
1369 |
1087 |
| 雨季地表径流量(亿m³) |
7.1 |
8.2 |
| 水土流失面积(km²) |
61 |
108 |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9.6 |
11.9 |
| 人口(万人) |
41.5 |
60.1 |
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 | B.人均森林面积 |
|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 D.人均粮食产量 |
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
|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
|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
| D.森林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 |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 B.农业基础薄弱 |
| C.水土流失严重 | D.自然资源不足 |
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② |
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 )
|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
|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
|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
|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
| 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
| C.人类活动逐渐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
| D.土壤发育程度逐步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
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 A.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
|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
|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
|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
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
|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
|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
|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 A.山麓和丘陵地带 | B.平坦肥沃的平原 |
|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 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
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
|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
|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 |
| 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
综合发展指数是对某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科技等方面测量的综合性指数,数值越高,发展水平越好。读我国2000年及2008年农村综合发展指数图,完成下列各题。
八年来,中部地带农村综合发展指数变化不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鄂 | B.湘 | C.冀 | D.晋 |
促进内蒙古农村综合发展指数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生产大幅增加 | B.城乡一体化发展成绩突出 |
| C.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 D.农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