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历时三天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以柳子戏精彩演出闭幕。同答下列小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要确定一个或几个传承人,这是因为( )
|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保护的需要 |
| C.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 D.传承人具有优秀的素质 |
展会期间,10个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和企业进行了现场签约,展会参展项目交易、签约额总计达409亿元,成果丰硕。这说明( )
| A.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 |
| B.要大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
| C.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成果的标志 |
| D.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诗中的“衣”()
| A.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且用于交换 |
| B.不是商品,因为它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价值 |
| C.是商品,因为它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 |
| D.不是商品,因为它虽是劳动产品但没用于交换 |
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中,三次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达到了预定的试验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这说明了()
| A.规律是可以创造的 |
| 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 |
|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 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
我们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体现了()
|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 C.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
|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
|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他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 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③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④ 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