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予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段话启示我们( )
A.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
B.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
C.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
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当你看到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写一篇读后感,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A.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提升文化实力 | B.尊重差异平等协商认同外来文化 |
C.加强交流文化共存汲取各国文化 | D.理解个性积极创新舍弃传统文化 |
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8年9月27日,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成功实现太空行走。中国首次太穿出舱可以说是科学技术成就续写传统文中的“飞天”梦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含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上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十五分之一。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
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④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宿感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
①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
③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不同
④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齐白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抗战时期,白石老人久居沦陷北平,心绪意境往往用诗与画寄托。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形式 |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
C.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师,文化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
D.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