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史学家顾祖禹曾说,“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1757年前,山西人口大体在600—900万之间,1840年达到1500万人,人均耕地减半。明清时期,随着晋商兴起,一种新的移民迁出潮也出现了,那就是商业性移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山西人口多,增长快的原因最可能是

A.植被覆盖率高 B.水源充足
C.地形封闭安全 D.气候湿热

山西的商业性移民迁出潮反映出当地

A.人稠地狭 B.居民的商业天赋高
C.交通便捷 D.金融发达

“问我祖先来(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有学者考证,“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对“大槐树’’含义的正确理解是

A.大槐树遮阳避暑 B.是人口迁移的集散地
C.大槐树人口众多 D.交通运输发达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为两个临海国家的局部区域图.读图回答1~2题。

1.左图中国家以经济作物P1为原料的工业是
A、橡胶工业 B、制糖工业 C、饮品工业 D、麻纺工业
2.洋流L1与L2流向不一致时,下列现象有可能出现的是
A、地中海沿岸地区多雨 B、我国塔里木河处于枯水期
C、北京的昼长逐渐变短 D、我国江南—带多伏旱天气

阅读材料,完成11—12题。
明故宫的午门里有一块“血迹石”。青灰色的石面上,夹杂的绎褐色斑纹,像是渗透到石头中的鲜血。有人说血迹石是明代方孝孺血浅宫门留下的。苏州虎丘有一块渗血“千人石”。传说是吴王阖闾在这块石头上砍死了所有修建坟墓的工匠,千人石每到大雨之后,都从岩石中渗出“血水”。其实“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相作用,便出现了绛褐色的团块和条纹,经过成岩作用,形成了血迹石。以后随着地壳运动而抬升,被工匠从山上采到。苏州的“千人石”实际上是一种紫红色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成而。经千百年的日晒风吹雨打,流纹岩里的氧化铁游离出来,每当遭受狂风暴雨的侵袭后,氧化铁就被雨水冲刷带了出来,故雨水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2,4,6

11.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A.花岗石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
12.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血迹石的出现经历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过程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读两段沿20°纬线的海陆分布图,①②之间和③④之间为陆地,其余两侧为海洋,回答9—10题。

9.8月份,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附近海域水温最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海域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海域冬季洋流东流 B.②处海域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C.③处海域有上升流,形成渔场 D.④处沿海有荒漠景观

读四川省气象局发布的“天气回顾(摘要)”,回答6—8题。

6.能反映四川盆地4周内天气要素变化过程的是
A.气温:低—高—低 B.气压:低—高
C.风力:强—弱—强 D.降水:小雨—大雨—中雨
7.影响四川盆地这次天气过程最主要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低气压 C.暖锋 D.冷锋
8.这次天气过程,可能给四川盆地带来的影响是
A.影响了部分地区作物收晒 B.农作物遭受了霜冻
C.增强了太阳辐射 D.导致土壤盐碱化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4—5题。

4.为减少污染,排污烟囱最好高度不低于
A.300米 B.200米 C.100米 D.50米
5.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是
A.19时—22时 B.4时—7时 C.7时—10时 D.13时—16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