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学费》,回答后面的题。
①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②“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③“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然后扭头蹒跚地往回走。父亲年轻的时候开山炸石,一块石头砸在了他的脚背上,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④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这次去大学报到,本来,父亲说好了要去送他的。然而,临行的时候,父亲还是变了卦。也许,父亲太在意他的跛足,怕他的形象给上大学的儿子丢了人。
⑤“小二,你等等。”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又转身回来了,看上去很着急,走路的姿势摇摆得像一架风车。
⑥“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里的钱,鼓鼓的,也硬硬的。这些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筹来的。就为了这几千块钱,跛足的父亲,走村串乡,不知道跑了多少山路,说了多少好话。
⑦“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在自言自语。“那……放在哪儿好呢?”他有些迷惑。因为在他想来,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能妥善地藏了这比命还重要的钱。
⑧“要不,把钱塞进袜子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父亲眼中跳跃着兴奋和喜悦,仿佛一颗忐忑的心,就要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⑨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拆开缝在衬衣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袜底,然后,再慢慢地穿上鞋,系紧鞋带。父亲看了一眼他的鞋,说:“这回,该没事了。”也许,父亲是真的放心了,额上的皱纹一道一道舒展开来,蓄积在其中的汗水,没遮拦地滑了下来。
⑩与父亲再次分别之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疙疙瘩瘩的,不舒服。这段山路虽然只有12里,但他不知道是不是能坚持到镇里的车站。因为,他觉得脚底下又滑又湿 钱大概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⑪找了一个山头,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褪下袜子,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严重变形,而且,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也许,那一刻,他吓坏了,慌得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散飞了起来 他脑袋里“轰”的一声,一刹那,天塌地陷。
⑫一张张的钱,就像四散了的魂魄。
⑬他赶紧四下里寻找。石头下、草丛间、树坑里,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他都找遍了。他一边找,一边哭,不敢回去告诉父亲,怕父亲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放弃寻找后,他果断地把剩余的钱重新装进那个衬衣口袋里,然后,抱得紧紧的,奔向镇里的车站。也许,他能做的,他该做的,只剩下这些了。
⑭一直到学校,他都紧紧地抱着那件衬衣,以及衬衣口袋里的钱。交了学费,他已经没有一分钱过生活了。他没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学校,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系里很爽快,除了在餐厅给他找了份工作,还减免了他的部分学费。
⑮开学典礼后,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大学不错,系里的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他。
⑯信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他说,前些日子,有人谣传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还有人说是你,爹没相信。这事不会发生在咱身上,爹对你放心着哩。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⑰霎时,他泪流满面。 请按给出的语言形式概括出文章的其他情节。
千叮万嘱,深情送子 一阵风来,学费丢失 .第⑬段中加点的“这些”具体指什么?
文章末尾以“他泪流满面”收束,这泪水里包含了“他”怎样复杂的感情?
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独特个性?
结合文章内容,以“成长”为话题写几句话,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阅读下文(28分)
父亲的请帖
乔叶
①父亲一直是我们所惧怕的那种人,沉默、暴躁、独断、专横,除非遇到很重大的事情,否则一般很少和我们直言搭腔。日常生活里,常常都是由母亲为我们传达“圣旨”。若我们规规矩矩照办也就罢了,如有一丝违拗,他就会大发雷霆,“龙颜”大怒,直到我们屈服为止。
②父亲是爱我们的吗?有时候我会在心底里不由自主地偷偷疑问。他对我们到底是出于血缘之亲而不得不尽的责任和义务□还是有深井一样的爱而不习惯打开或者是根本不会打开?我不知道。
③和父亲的矛盾激化是在我谈恋爱以后。
④那是我第一次领着男友回家。从始自终,父亲一言不发。等到男友吃过饭告辞时,父亲却对男友冷冷地说了一句:以后你不要再来了。
⑤那时的我,可以忍耐一切,却不可以忍耐任何人去逼迫和轻视我的爱情。于是,我理直气壮地和父亲吵了个天翻地覆。一一后来才知道,其实父亲对男友并没有什么成见,只是想习惯性地摆一摆未来岳父的架子和权威而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的激烈反应大大深化了矛盾,损伤了父亲的尊严。
⑥“你滚!再也不要回来!”父亲大喊。
⑦正是满世界疯跑的年龄,我可不怕滚。我简单地打点了一下自己的东西,便很英雄地摔门而去,住进了单位的单身宿舍。
⑧这样一住,就是大半年。
⑨深冬时节,男友向我求婚。我打电话和母亲商量。母亲急急地跑来了:“你爸不点头,怎么办?”
⑩“他点不点头根本波关系。”我大义凛然,“是我结婚。”
⑾“可你也是他的心头肉啊。”
⑿“我可没听他这样说过。”
⒀“怎么都像孩子似的!”母亲哭起来。
⒁“那我回家。”我不忍了,“他肯吗?”
⒂“我再劝劝他”母亲慌慌张张地又赶回去。三天之后,再来看我时,神色更沮丧,“他还是不吐口”。
⒃“可我们的日子就快到了,请帖都准备好了。”
⒄母亲只是一个劲地哭。难怪她伤心。爷儿俩,谁的家她也当不了。
⒅“要不这样,我给爸发一个请帖吧。反正我礼到了。他随意。”最后,我这样决定。
⒆一张大红的请帖上,我潇洒地签了我和男友的名字。不知父亲看到会怎样。总之一定不会高兴吧。不过,我也算是尽力而为了。我自我安慰着。
⒇婚期一天天临近。父亲仍然没有表示让我回家。母亲也渐渐打消了让我从家里嫁出去的梦想,开始把结婚用品一件件地给我往宿舍里送。偶尔坐下来,就只会发愁:父亲在怎样生闷气,亲戚们会怎样笑话,场面将怎样难堪……
21婚期的前一天,突然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一早,我一打开门,便惊奇的发现我们这一排宿舍门口的雪被扫得干干净净。清爽的路面一直延伸到单位的大门外面。
22一定是传达室的老师傅干的。我忙跑过去道谢。
23“不是我。是一个老头儿,一早就扫到咱单位门口了。问他名字,他怎么也不肯说。”
24我跑到大门口。门口没有一个扫雪的人。我只看见,有一条清晰的路,通向着一个我最熟悉的方向一我的家。
25从单位到我家,有将近一公里远。
26沿着这条路,我走到了家门口,母亲看见我,居然愣了一愣:“怎么回来了?”
27“爸爸给我下了一张请帖。”我笑道。
28“不是你给你爸下的请帖吗?怎么变成了你爸给你下请帖?”母亲更加惊奇,“你爸还会下请帖?”
29父亲就站在院子里,他不回头,也不答话,只是默默地、默默地掸着冬青树上的积雪。
30我第一次发现,他的倔强原来是这么温柔。第①段中“圣旨”的含义
给第②段□处填上准确的标点符号。(2分)
他对我们到底是出于血缘之亲而不得不尽的责任和义务□还是有深井一样的爱而不习惯打开或者是根本不会打开?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请帖”是指,“父亲的请帖”是指。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2句独句成段在文中的作用。
A.这样一住,就是大半年。B.从单位到我家,有将近一公里远。文末“我”发现了“他的倔强原来是这么温柔”是因为()
A.用扫雪的方式向即将结婚的女儿表达他深深的歉意。 |
B.用扫雪的行为邀请我回家,原谅“我”之前的任性。 |
C.默默掸雪的动作让“我”感受到了父亲的慈爱。 |
D.对于即将出嫁的女儿,父亲已不再与之争吵。 |
本文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刻画父亲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文
从三到万
马南邨
①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jié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②“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于一般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③有一个故事在明清人酌笔记中重复出现了多次,尖锐地讽刺了这种妄人。这个故事是说:“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nuò)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cù)之,其子恚(huì)曰:天下姓氏夥(huǒ)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④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但是,人们大都只把它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
⑤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成败。初学的一个最重要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往往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像学打拳的人,刚学会几个动作的时候,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了一些本领,才反而虚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
⑥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他以为从此可以不必再请老师了。殊不知他根本还不曾入门,只学会一、二、三,对于所谓“六书”等起码的知识一点也不懂,所以他父亲叫他给姓万的亲友写请帖,他就傻眼了。
⑦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很好认,而从三到万,从文字结构上说却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要懂得这些变化,也好像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渐学习,并且需要老师指导,不可能只凭件么“天才”就可以很快学会的。如果完全没有人教,倒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我们之所以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理由也就在此。
⑧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但是,在学习上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学习吧。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径第⑤段中除了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外,还运用论证的方法。
本文论证严密,开篇提出了的论点,再从和古代一则故事得到的教训两方面加以论述,然后又从和两点经验教训中告诉我们怎么做,最后总结全文。
下列句子可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 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
C.书非借不能读也。 | D.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请结合相关链接的内容,仿照例句补写一个“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的事例。
相关链接: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带着战火硝烟的陈毅在第二天,便以市长的身份正式接管了上海市政府。刚解放的上海各种物品奇缺,特别当陈毅市长了解到市民缺乏盘尼西林等药品时,他连夜登门造访深居简出、闭门著书的化学家齐仰之,请他出面主持此类研究工作。但齐几番推脱,后来陈毅终于用他的真诚,让齐仰之欣然同意主持筹建盘尼西林药厂。
例句: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
阅读下文。
不要淡忘了饥饿的记忆
①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将在这天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14日,成都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舒刚表示,他将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以此呼吁市民关注粮食安全。
②针对这一消息,有网友提出,体验饥饿不如吃饱了多干事。也有网友认为,守护粮食安全不能止于饥饿体验。在笔者看来,网友所言不无道理,但也决不能以此否定“体验饥饿”的意义。前不久,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透露,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如此大的损失,原因很多,但一些粮食干部职工责任意识淡薄,对粮食产后损失不重视,甚至失职渎职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让粮食系统体验饥饿,就能够以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唤起他们“守粮有责”的意识,激发他们爱粮节粮、减少损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③更重要的是,像“无车日”、“地球一小时”一样,“体验饥饿”实质上是在倡导一种理念,那就是要以饥饿的体验加深珍惜粮食、节约粮食、避免浪费的意识,加大对粮食安全的重视。饥饿,曾经是中国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刚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直言不讳,是饥饿促使他走上了文学道路,饥饿和孤独是他写作的动力。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饥饿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莫说年轻人没有饥肠辘辘的经历,很多年长者恐怕也淡忘了饥饿的记忆。与此同时,节约观念却受到了种种挑战,浪费粮食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有必要让人们找回被遗忘的饥饿感,从而对粮食危机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④放眼世界,粮食安全一直是热点话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屡获历史性突破,但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扬,还是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小事。因此,增强忧患意识,重视保护耕地、重视粮食安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意识,不仅关乎生活方式上的节约还是浪费,更关乎整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⑤“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当然,倡导节约粮食、守护粮食安全,仅仅让粮食系统干部职工体验饥饿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妨借助每年的世界粮食日,将“体验饥饿”发展成为一种“全民行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经历一些“饿得慌”的警示式体验,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将节俭内化为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针对粮食问题,文章提出了什么观点?
第①段中,为什么不直接谈粮食重要,而要从倡议说起呢?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第④段,“放眼世界,粮食安全一直是热点话题”中的“一直”能否删除?为什么?
阅读本文后,有同学在餐厅内张贴了以下三句宣传标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A.“盘中餐,皆辛苦”,请珍惜粮食吧! B.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C.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我喜欢句,理由是.
阅读下文。
山魂
在大山深处,有一座村落,不大。十几户人家,零星的点缀在半山腰的树林里。山脚下有一条傍水蜿蜒曲伸的小路,唯一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多少次我往返于繁华和贫瘠之间,从这条路的起点出发,只是好像从未抵达过终点,或许,这条生命之路原本就没有终点。
有了山,也就有了谷,山和谷紧密相连。这里有一种胸怀,世代的人民就在这山谷里生活。黄昏时分,风就顺着山谷走来了。山里的风很清很鲜,有一股刚刚翻过的泥土的味道。味道是从北山坡传过来的。每到立秋时节,二婶就催着二叔把北山这块旱地翻好。二叔用牛拉着犁翻好地。再施些牲口的粪便,撒下白菜、萝卜、大蒜的种子,即便是寒冬,依然能看到一片绿色,生机盎然。
风看似无形,却并不散乱。山里有一种涵养,容纳了各种自然的声音。仔细听,风里有山里娃嬉闹的笑声;有狗子妈喊他回家吃饭的呼喊声;有柱子他爹的叫骂声,不知是哪家淘气的娃娃偷摘了他橘子树上的橘子。还有鸡鸭回笼共同奏起的和鸣声。一种声音牵来一种声音,一种声音伴着一种声音。自然和谐地在黄昏的山村蔓延开来。
山里养育了勤劳的人们。山里的黄昏来的很快,也很短暂。暮色中,有庄稼汉子疲倦的身影。肩上扛着耕地的犁、耙,吃力的走着。身后是一头牛。老黄牛时时低吼着,头一直抬着,向着天空。那低沉厚实的吼声,久久在山谷里回荡。这里的信仰是最朴实的,有付出就有收获。往往最美的是最短暂的,最短暂的也是最长久的。所以要去珍惜,要去懂得。
山里人很质朴、善良,也很好客。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不管你来自何方,是何身份,只要你肯在火塘边落满烟灰的板凳上坐下,他就笑了。倾其所有。把正在下蛋的老母鸡杀了,就着刚刚从北山坡采回的青菜,大碗大碗的请你喝酒,不醉就不放过。你醉了,他的笑容更加憨厚。山里的酒是自家粮食酿的。不烈,很香醇。喝的再多,也不头痛。酒很清澈,也很暖人。每一滴酒,浓缩了山人里的质朴,每一滴酒,蕴含了山里人的勤劳和乐观。仔细看,酒里有山里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倒影,有山里人开怀的笑脸。山里人和你交流不用语言,用酒,用他的心。酿酒的水取自那口老水井,日子久了,水井里的水就有了酒的味道,酒的甘醇。醉了,不要紧,就睡,倒头呼呼大睡。山里的夜很静谧,只有些许几颗星星挂在天空,大部分星星都去陪娃娃睡觉去了,都在山里娃娃的睡梦中。偶尔也传来几声狗吠声,在空空的山野回响,一直传到山的那一边。
夜再长,天始终会亮。天刚刚破晓,那条石板路就热闹起来,忙碌起来。男人们就开始挑水,把大水缸挑得满满的,足够一天用的。水缸是泥巴烧制的,很粗糙。山里人不在乎是否精致,坚实耐用便宜就行,这过日子还得精打细算。水挑满了,女人们就醒了。背上背篓,打开牛圈的门,牵着牛走在前面。男人扛着锄头走在牛的后面。脚步如此默契,不近也不远,紧紧跟随。一直以来都这样走,一直是多久?一辈子。一代又一代,这是山里不变的法则。
地里的草多了,该锄锄了;院子里柴火慢慢变少了,该砍些了。这是山里不变的习性。山里没有面包,没有牛奶,也就没了吃早餐的习惯,就只是喝上一瓢井水,匆匆上路。女人们很矮,很瘦。矮小也许是遗传的。祖祖辈辈被背篓压矮的。山里人不懂营养搭配,一直都很瘦。但也有一些好处,至少不用减肥,因为没那闲工夫。男人们皮肤很黝黑,很皮糙。晒的,磨的。可以抵御蚊子的叮咬。本来血就不多。血管流着的是,红色的,鲜红鲜红的血。
山从未改变过,一直伫立着。人也从未改变过,一如既往的简单实在。
每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不管走多久,什么都可以改变,唯一不曾改变的,是那种精神―――山魂。作者写了“山魂”的哪些内容?
简要概括文中哪些内容照应了倒数第二段中的“山从未改变过” “人也从未改变过”。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1)每一滴酒,浓缩了山人里的质朴,每一滴酒,蕴含了山里人的勤劳和乐观。
(2) 每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不管走多久,什么都可以改变,唯一不曾改变的,是那种精神―――山魂。请从写作思路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是怎样一步步揭示“山魂”的。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上游,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座,属典型的山区县,有人说,“山魂”精神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学习“山魂”精神有必要吗?请说说理由。(不少于30字)
阅读下文。(14分)
善用网络"水波效应"
张铁
①一条"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的微博,转发超过21万次,在2011年"十大转发微博"中位居第五;QQ推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超过600万网友在QQ签名档中点亮爱心……
②这样的力量,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在"前网络时代",媒体传播是一对多,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更是多对多。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③"水波效应",能量巨大。以微博为例,一个人拥有1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就已经超过3亿,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论坛、社交网站等等。每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发布信息、传递观点,产生惊人的叠加效果。
④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免费午餐"就是从一个质朴的善念开始,在140字的微博转发中传递与扩散,"3元加3元"的同频共振,掀起一层层爱的涟漪,为无数山区孩子奉上热腾腾的饭菜,也写就水波效应的经典案例。
⑤能搅动舆论场"一池春水"的,往往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失去双腿,"板凳妈妈"却以板凳为支架,照顾了130多个孤残儿童;大雨倾盆,"最美女孩"不顾自己被淋湿,为乞讨者撑起一把伞……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泛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诉诸时代共同感受的网帖,能够赢得最多的评论和转发,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⑥水波传得更远,也有赖传播方式助力。如果不能聚拢680万粉丝,郭明义难以把善念辐射向最广大人群;如果没有微博、团购等新手段,"聚蕉行动"也不能把滞销的香蕉售往全国。魔弹式的"我说你听",只是被动传播;而散弹式的"大家都在 说",则是主动传播。自媒体能"选择性关注",只有与受众契合,才能得到波峰加波峰的强劲效应。
⑦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能否用好水波效应,考验着传播能力,体现着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主动设置议程,找到"共鸣点事件"、"公约数观点",发现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人物与事件。如从骑三轮车捡垃圾助学的白芳礼老人,到单手托举救下跳楼女子的消防战士,他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探求传播规律,找到"共振频率"、"相通波段"。如果只是以"要"字打头,以"应该"领跑,投入舆论的石子非但不能激荡波纹,更容易让人反感、招致抵触。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正是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时代考题。
⑧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是舆论水面上漾起的一圈涟漪。即便手握"金话筒",媒体也需要让自己 的声音不断传递,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而这,也正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为什么能够在网络上引发巨大的"水波效应"?
文中第⑤自然段"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中的"这"是指什么?
文中①③两自然段中都列举了微博的经典事例,你觉得分别有什么作用?
谈谈下列句子给你的哲理性启发。
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