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学费》,回答后面的题。
①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②“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③“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然后扭头蹒跚地往回走。父亲年轻的时候开山炸石,一块石头砸在了他的脚背上,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④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这次去大学报到,本来,父亲说好了要去送他的。然而,临行的时候,父亲还是变了卦。也许,父亲太在意他的跛足,怕他的形象给上大学的儿子丢了人。
⑤“小二,你等等。”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又转身回来了,看上去很着急,走路的姿势摇摆得像一架风车。
⑥“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里的钱,鼓鼓的,也硬硬的。这些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筹来的。就为了这几千块钱,跛足的父亲,走村串乡,不知道跑了多少山路,说了多少好话。
⑦“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在自言自语。“那……放在哪儿好呢?”他有些迷惑。因为在他想来,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能妥善地藏了这比命还重要的钱。
⑧“要不,把钱塞进袜子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父亲眼中跳跃着兴奋和喜悦,仿佛一颗忐忑的心,就要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⑨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拆开缝在衬衣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袜底,然后,再慢慢地穿上鞋,系紧鞋带。父亲看了一眼他的鞋,说:“这回,该没事了。”也许,父亲是真的放心了,额上的皱纹一道一道舒展开来,蓄积在其中的汗水,没遮拦地滑了下来。
⑩与父亲再次分别之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疙疙瘩瘩的,不舒服。这段山路虽然只有12里,但他不知道是不是能坚持到镇里的车站。因为,他觉得脚底下又滑又湿 钱大概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⑪找了一个山头,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褪下袜子,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严重变形,而且,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也许,那一刻,他吓坏了,慌得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散飞了起来 他脑袋里“轰”的一声,一刹那,天塌地陷。
⑫一张张的钱,就像四散了的魂魄。
⑬他赶紧四下里寻找。石头下、草丛间、树坑里,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他都找遍了。他一边找,一边哭,不敢回去告诉父亲,怕父亲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放弃寻找后,他果断地把剩余的钱重新装进那个衬衣口袋里,然后,抱得紧紧的,奔向镇里的车站。也许,他能做的,他该做的,只剩下这些了。
⑭一直到学校,他都紧紧地抱着那件衬衣,以及衬衣口袋里的钱。交了学费,他已经没有一分钱过生活了。他没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学校,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系里很爽快,除了在餐厅给他找了份工作,还减免了他的部分学费。
⑮开学典礼后,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大学不错,系里的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他。
⑯信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他说,前些日子,有人谣传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还有人说是你,爹没相信。这事不会发生在咱身上,爹对你放心着哩。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⑰霎时,他泪流满面。 请按给出的语言形式概括出文章的其他情节。
千叮万嘱,深情送子 一阵风来,学费丢失 .第⑬段中加点的“这些”具体指什么?
文章末尾以“他泪流满面”收束,这泪水里包含了“他”怎样复杂的感情?
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独特个性?
结合文章内容,以“成长”为话题写几句话,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藏羚羊:认识青藏高原的钥匙
刘务林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上的特有哺乳动物,中国文字记载很早就有这个吉祥、珍稀物种记录。
在《山海经》中记载有一种动物,名曰“酃羊”,从图形看,牛眼睛,马嘴巴,胸腹尾尖有须毛,腿健而偶蹄,尤其是所绘的一双角,直而长,生长于额顶,角有明显的环棱,角尖稍稍向前弯曲。这一切描绘与现代藏羚羊形象非常近似。同时,其名“酃羊”的“酃”(línɡ)字与羚羊同音。元明清时期,经常有大臣经青海到西藏,他们也曾亲眼见到奔跑的藏羚羊,并做了记录,称其为“独角兽”。在已发现的西藏早期岩画中,西藏西部日土县乌江乡境内塔康巴岩画上就已雕刻着藏羚羊的图像。
藏羚羊真正被社会更高度地认识大概也就是近30年来的短暂时间。我有幸在这20年内与藏羚羊结下了不解之缘,总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动力推动着我,每年都想见到藏羚羊。
由于西方有钱人发现了藏羚羊绒的特殊功能,这给藏羚羊带来了厄运。从一个在世界屋脊上生存了数百万年、种群达百万只以上的庞大群体,到一度几乎落入物种生存安全的谷底,仅有几万只。也算是因祸得福,这种高原精灵在世人的关爱下,一举被捧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原型之一,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了藏羚羊的价值,尤其它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我深感幸运,交往20年的朋友一举成为“名人”,顿感过去几十年在辽阔的藏羚羊家乡——羌塘高原,所遭遇的每一次惊险都成为美好的记忆。我亲身体会了作为一个藏羚羊相伴物种的美妙:夏季的一天,我艰难地步行在羌塘大地上,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尽情呼吸着一尘不染的空气,宁静而空寂的大地送来阵阵泥土和嫩草的清香。我们看到,精灵的藏狐在耐心地等待猎物——鼠兔;藏羚羊母仔群体在喂奶、嬉戏、起舞;远方列队的西藏野驴,鱼贯而行,穿过大草原。
那是1987年的一个夏天,我与同事们初次进入藏羚羊的家乡,经过多次陷车后,又遇到一阵冰雹的“洗礼”。不多一会雨过天晴,太阳的光辉又洒向了大地。考察队员们正在体会和议论着高原瞬息变化的天气,从我们视野的低洼处冒出一群20多只矫健的公藏羚羊,他们像一队整齐的骑士,高举头顶的利剑,列队从我们几十米远的侧旁跃过。队员们个个为见到藏羚羊而兴奋,更羡慕能够自由驰骋在这块辽阔大地上的生灵。
打这以后,我与藏羚羊相伴了20年。在这20年里,我记录了它们的“吃、住、行、恋、舞,愁、苦、难、病、痛”。藏羚羊确实有着它们自己社会的情结,有着与同伴和敌害的恩仇。它们的确是羌塘大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人称之为羌塘三大家族(藏羚羊、野牦牛、西藏野驴)之一。它们在这辽阔、空寂的大地上,时而分成一列小队,时而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庭,时而又单打独斗。藏羚羊的存在,生动地体现了羌塘大地的活力,吸引了全世界人们关注藏羚羊和它们所生活的青藏高原的生态。
藏羚羊在生活需求中,爱好的是海拔5000米的宽阔草原。我研究藏羚羊,无法分开的是以藏羚羊为主的一系列生态生物链接,包括那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同伴,人类经济社会对藏羚羊与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人类保护生态与藏羚羊的动机……藏羚羊成为认识羌塘大地自然生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一把钥匙。
(选自《森林与人类》2010年第6期)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藏羚羊的?
第二自然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第四自然段有一个词“因祸得福”,其中的“祸”指什么?“福”指什么?
、根据结尾段的描述,如果不保护藏羚羊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西部志愿者
周原人
21、大河中学田树宿舍,内,冬日,小雪。
海琴敲打着墙壁:“田树,吃饭啦!”
田树没精打采:“你吃吧,我不想吃。”
海琴:“是不是你爸爸不同意?”
田树坐在床沿上:“老爸虽然是公司董事长却没权,老妈不给一分钱还说了咱们俩一通,我们在电话里吵翻了。”
海琴:“还是先吃饭吧,边吃边说。”
田树:“我给学校和那几个辍学学生的家长都撂了大话,怎么办?”
海琴:“如果是兴娃一个人,咱俩生活上省一下就可以,十几个学生一年最少也要一万元,上完高中就是六万元,这可是一大笔钱呢!”
田树:“诶,找找新闻媒体怎么样?”
海琴:“失学儿童太多了,媒体不会为个别学校破例的,即使就是报道了,我估计作用也不大。”
田树:“这回把人丢大了……”
“丢人是小事,这十几个学生一定要复学!”海琴坚定地,“放了寒假,咱们回北京找找工商界熟悉的老总,现身求助,好不好?”
22、大河中学操场,外,早春,日。
操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青蛙、水莲、狗娃、罗强等人和数百名同学按年级班组列队站在操场上,兴奋地看着舞台上的情景。
副校长麻育儒站在台口的立式麦克风前面:“……没有各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没有好心人的无私捐助,彭兴娃、吴小翠等十一名辍学学生就不可能复学回校,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江西艺邦装饰集团公司董事长余静赣先生讲话!”
余静赣站起来向大家挥手致意来到台前:“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其实,我们的帮助极其有限,也就是几万块钱吧。今天大家能在这里集会,欢迎彭兴娃等同学回校复学,除了党和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外,主要得益于孩子们的上进心和海琴老师、田树老师及全体师生的功劳,为此我建议,请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海琴老师给我们讲几句,好不好!”
“好!!!海老师!”台下青蛙等学生们一个个喊着好,台下台上的掌声像暴风雨似的经久不息。
23、大河中学厕所前,外,夏,日。
麻育儒看看在操场上上体育课的海琴和学生,给杨校长递了一支烟点上火:“海琴和田树能量挺大的,不但解决了辍学问题,也更新了厕所和篮球场,杨校长,不如乘热打铁给学校弄一辆二手吉普车,咱们工作起来也方便。”
杨校长:“甭想,这次活动搞得这么大,咱们连老本都赔进去了。”
麻育儒:“不可能吧,捐助款收了七万元,十一个学生读完六年中学最多需要五万元,还剩两万元,怎么会动用学校的经费呢?”
杨校长:“海琴留了六万元,只给学校一万元,修厕所、篮球场、搞活动花了三万多。”
麻育儒:“海琴这回出尽了风头,成了全县名人,让她把捐助款全部拿出来,学校有财务,她凭啥管这个钱呢?”
杨校长:“这不怪她,捐助方那个余老板是和十一个学生签的合同,而海琴又是十一个学生家长的委托代表,她要管她就管吧。”
麻育儒:“十一个学生不一定全都升入高中吧,那钱留在她手里是死钱,不如借过来学校先周转,还省得到时交什么学杂费。”
杨校长:“城里的女人挺有经济头脑的,我听海琴的意思是,要把这笔钱交给县财政的信托公司来管理,说是比银行的利息多得多,能帮助更多的失学儿童。”
麻育儒:“看不出来,这个海琴野心挺大的。”
杨校长:“麻校长,你就服气吧,你我给人做做梯子没有啥。”
麻育儒:“咱们个人可以让投机者踩着肩膀往上爬,但是大河中学不能,六万元专款不能动,咱们学校就动她。”
杨校长:“什么意思?”
(选自《中国剧本网》2010年2月23日)三个镜头节选自电影文学剧本《西部志愿者》,文中哪些信息照应了题目?、
电影文学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是一个矛盾解决了又产生另一个新矛盾,这三个镜头也是如此,请作个分析。
发挥想象,揣摩人物语言。
⑴余静赣在大会提议要海琴讲话,台下掌声如潮,这时海琴走上会台,她会说些什么呢?
⑵麻育儒心存忌妒,在杨校长面前出歪主意,但没有直接说出,想一想,当杨校长问麻育儒“什么意思”后,麻育儒会怎样说?透过海琴和田树的人物形象,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具有哪些可贵精神品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座位和大脑的战争
孟庆德
聪明的基础是什么?聪明的基础是我们的身体。身体冷了,要让暖起来,身体累了,要歇下来。暖起来是好的,歇下来是好的,于是把这好的送给大脑,大脑把好的记住,反过来更好地为身体服务。
记住是人类进化的一大要件。如果记不住,许多轻巧和便宜都会忘却,许多费过力气的事情又要重新做起,许多吃过的亏又要重头再吃,而人类从树上走到平地,势必还得从平地走回树上去。芳香是诱人的,所以鼻子前凸。坐下是舒服的,所以屁股上的肉厚,这可能都是记住的结果。
人类从一懂事就明白了,天地间是充满矛盾的。世上许多可以使身体受用的东西大多在人的身体之外,要想让那些东西服务于人的身体,就要走去把它拿来,一旦走动就会失去坐着的舒服,走去的过程不仅劳累,途中还很有可能遇到麻烦和危险,这些麻烦和危险若是足够大,很可能就会永远终结自己坐着的享受。既要把远方的东西拿来,又不失去坐着的舒服,最好能让别人代替自己迈动双腿,而自己代替那人坐着。于是,人类实现了一次大大的进化,聪明的大脑在这时候诞生了。
有人舒服自在,有人辛苦劳累;有人高兴,有人不高兴。不高兴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向对方学习,也想个办法让自己坐下来,让别人代替自己去走动;一种是颠倒一下世界,把坐着的拉下来,让自己坐到位置上去。前一种方法似乎不多见,后一种方法倒是世上的主要内容。
世界很大,能够提供给人们坐着的地方却不多,能够让人们坐得有质量的地方就更少。面对这种情况,古往今来至少有三种对待方式。一种是走的只管走,等到实在走不动了,才把那些坐着的人拽下来,自己上去坐一会。一种是自己虽然在走,但也不乏一个小小的坐的地方,虽然那坐的地方有些寒酸,不到万不得已,不敢想办法把坐的地方调换一下,万一弄不好,怕连原有的坐的地方也弄没了,这大概也是一种聪明吧。还有一种是已经有了坐的地方,而且坐得很舒服,为了保卫自己这坐的舒服,他在这周围布置了一重又一重的屏障,哪怕这屏障阻碍了人行,妨碍了交通,轻易不肯将屏障拆除。他让那些想要走得顺畅一些和想要来夺他座位的人拿脑袋来撞。
一方要撞,一方不让撞,时间长了,就要流很多血,这样的事情太伤眼睛,也给心脏带来太大压力。能不能把要由人走动去做的事让不是人的东西去做,让大家都能坐下来呢?人类在这里又有了一次进化,一大批聪明的大脑诞生了。
舒服的意愿一旦起了作用,大脑便飞速运转起来。自从大地上有了人,人类还从没有像最近100多年这样聪明,他们聪明到除了芬芳要由自己的鼻子去闻,除了烧鸡要由自己伸手去撕动嘴去咬以外,几乎可以坐着不动了。上帝不如人仁慈,人们正在往极致解放自己,他们把世上的一切都拿来为我所用,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坐着,他们走路要坐着,飞到天上要坐着,________________,甚至连进行战争都可以坐在那里进行大规模的杀戮。他们在遗忘了自己曾有过一条尾巴以后,很可能会遗忘自己还曾有过双腿。
世上的一切,能够拿来的,都被人们拿来了。人们一边尽可能让自己的身体舒适,一边疯狂进化自己的大脑。他们尽情地饕餮,大力地挥霍,他们拿出他们的机器手,拼命伸向地球。他们不知道,地球也是有身体的,地球的身体若不好受,地球也是会不高兴的。
于是我明白了,聪明,可能也是愚蠢啊。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2期)聪明与身体有什么关系呢?
写文章常用问句,这篇文章也有,找出来体会其妙处,并把这妙处写下来。
在文中横线上再举三例,说明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坐着。注意语句前后连贯。
文章结尾说“聪明,可能也是愚蠢”,你同意这个说法吗?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生活来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打鼓
蔡程书
正月十一,宾州舞炮龙。
舞龙,须有锣鼓相助。
宾州城出名的鼓手数仁义街的瘦五哥。炮龙开光前,炮竹还没有炸响,各条街道锣鼓震天,宾州城里的人都能辨得出哪里是瘦五哥敲出的鼓声。鼓要和锣配合好,瘦五哥的特长就在于能够以自己的鼓点调动锣手和自己配合,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那“咚咚锵”的锣鼓声,被瘦五哥调得高低错落,节奏分明,特别有韵味。只要是瘦五哥打鼓,舞龙的人就有使不完的劲,舞动的龙就“呼呼”作响,格外威风。人们都说,宾州城仁义街的龙舞得最好。
这瘦五哥身高一米八二,体重却不足一百斤,身材瘦得像根葱。但他却能把一面大鼓整夜地擂打得震天响,这应该算是一个奇迹。
今年正月初四,瘦五哥对街道主任说,今年炮龙节我不打鼓了!
“你不打鼓谁打鼓!”街道主任以为瘦五哥开玩笑。
“我真的不打了!”瘦五哥说。
“县领导说,今年省城和其他地方大概有十几万人来观看炮龙,你是宾州有名的鼓手,你不出场怎么行!”
“这样我就更不打鼓了!”
“我扯你的蛋!”街道主任说。
初五后,这瘦五哥就人间蒸发了。“这鸟人哪里去了?十一晚找不见他怎么办?”街道主任急得直骂娘。
俗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在仁义街,由于有瘦五哥,其他人谁都不敢拿鼓棰。每年,瘦五哥有意让几个后生哥练练手,但只要瘦五哥在旁边,他们拿起鼓棰手就发抖。所以每年上阵就都只有瘦五哥。
“那鸟人真的不见了,肥三仔,你上!这几天先练一练!”街道主任没法了,只好临时点将。
这肥三仔算有些灵性,从初八练到初十,鼓竟然敲出些模样来了。
正月十一傍晚六点,炮龙开光前必须要打鼓,而那瘦五哥还是不见踪影。“肥三仔,上!”街道主任当机立断。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没有了瘦五哥,肥三仔心里就没有了压力,拿起鼓棰就猛擂,竟然也十分顺畅,颇有瘦五哥的神韵。
晚七点,仁义街的炮龙顺利开光。
肥三仔毕竟是新手,炮龙开光后舞了半条街,肥三仔就感觉腰酸手软,鼓声渐渐软弱。好在今年有大量外地来客参与,放炮的人特别地多,万炮齐轰,震耳欲聋,所以炮龙一直亢奋,舞手们都不在乎鼓声。
晚十点多,已尽兴的外地游客渐渐退去。炮声有了一些稀疏。这时,炮龙听不到鼓声,锐气大减。龙头蔫了下来。
“咚咚鼓咚咚,鼓咚咚鼓咚……”这时,沉默一时的鼓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
炮龙好似得到了神力,“呼”的一声昂起龙头,又凌空飞舞起来。
只见一个瘦得像根葱的身影,抑扬顿挫地舞动一双鼓棰,那姿态,比那乐队指挥还潇洒十分。
龙舞宾州,亢奋到正月十二清晨。
第二天,街道主任狠狠地朝瘦五哥的背上擂了一拳:“刁仔,你临阵打退堂鼓,你想丢我面子啊!”
瘦五哥也朝街道主任的背上狠狠地擂了一拳:“刁仔,该退堂就退堂,该出手也出手了,我丢你什么面子了!”停了一会,瘦五哥悠悠地说:“人们都习惯于该出手时就出手,可是就有人不知道该退缩时就退缩的道理!”
“你又想说我?”街道主任有些不高兴了。
“说你又怎么样!”瘦五哥不看主任的脸色,“其实,一条街,就是一条龙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0年第7期)会读书的人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有同学读完这篇小小说后,归纳瘦五哥性格特点只用一个“怪”字。那么瘦五哥“怪”在哪里?抓住这一特点来写,目的是什么?
作批注,是很好的读书方法。请根据示例,给下面句子作批注。形式当然可以不拘一格啰!
示例:今年正月初四,瘦五哥对街道主任说,今年炮龙节我不打鼓了!
批注:故事起波澜了。这瘦五哥是说说而已吧,他不会真的如此吧!但愿如此。
⑴初五后,这瘦五哥就人间蒸发了。“这鸟人哪里去了?十一晚找不见他怎么办?”街道主任急得直骂娘。
批注:
⑵这肥三仔算有些灵性,从初八练到初十,鼓竟然敲出些模样来了。
批注:
⑶晚十点多,已尽兴的外地游客渐渐退去。炮声有了一些稀疏。这时,炮龙听不到鼓声,锐气大减。龙头蔫了下来。
批注:文章两处描写瘦五哥不堪入目的外貌,请找出来。作者是在贬损瘦五哥吗?为什么?
第二天,街道主任狠狠地朝瘦五哥的背上擂了一拳:“刁仔,你临阵打退堂鼓,你想丢我面子啊!”——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写出了街道主任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轰”的一声炮响了,这时船员们的欢呼声混杂在一起。炮弹打中了,正打在动物身上,但是并没有给它致命的打击,而是从它圆圆的身上滑过去落在二海里远的海中。“真怪!”老炮手暴跳如雷,说,“这混蛋的身上一定有一层六英寸厚的铁甲!”“该死的东西!”法拉古舰长喊。追逐又开始了,法拉古舰长弯身对我说道:“我要一直追到我们的船爆炸为止!”“对,您对!”我答。人们只指望这动物筋疲力尽,它总不能跟蒸汽机一样,永远不感到疲倦。然而它一点也不疲倦。这么多时间过去了,它并没有显出一点疲劳的样子。再说,我们是应该表扬林肯号的,它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了这次恶斗。我估计,在11月6日这倒霉的一天里,它所跑的路程不下五百公里!黑夜降临了,阴影笼罩了波涛汹涌的海洋。这时候,我以为我们的远征结束了,我们永远不能再见到这个古怪的动物了。可是我错了。晚上十点五十分,电光又在战舰前面三海里的海面上亮起来,还是跟昨天夜里一样辉煌,一样强烈。那条独角鲸好像是停着不动。也许白天跑得累了。它睡着了,它随着海水荡漾。这是一个好机会,法拉古舰长决定利用这次机会。他发出命令。为了不至把敌方惊醒,林肯号减低速度,小心谨慎地前进。在大海中碰到睡着了的鲸鱼,因而胜利地攻击它们,这并不是希奇的事情,尼德?兰也不止一次在鲸鱼昏睡的时候叉中了它们。加拿大人又到了船头斜桅下,走上了他原来的岗位。战舰慢慢地前进着,一点声息也没有,离这动物三百七十米左右的时候关了气门,船现在只凭本身余下的气力走动。船上连呼吸声也听不到。甲板上绝对沉寂。人们距白热的焦点不到一百英尺了,光度更强起来,照得我们的眼睛发昏。这时候,我伏在船头前面的栏杆上,看见尼德?兰在我下面,一手拉着帆索,一手挥动他锋利的鱼叉。就和这睡着的动物距离不过二十英尺了。忽然,他的胳膊使劲地一伸,鱼叉投了出去。我听到鱼叉发出响亮的声音,像是碰上了坚硬的躯壳。对面的电光突然熄灭,两团巨大的水猛扑到战舰甲板上来,像急流一般从船头冲至船尾,冲倒船上的人,打断了护墙桅的绳索。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
(选自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为什么说那条独角鲸是“古怪的动物”?
“在11月6日这倒霉的一天里”,为什么说这一天是倒霉的?“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后来,“我”怎么了?请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