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晓的《向一只羊说声对不起》,完成小题。
向一只羊说声对不起
①整整27年了,那只山羊偶尔还跑进我的梦里来,他双眸含泪,满是无辜的柔弱样子,让我从梦中痛醒。
②1986年7月,那是我暴躁、苦闷、落寞、彷徨的青春岁月。
③那年高考,我落榜了。我的堂伯特地去乡场铁匠铺,炉火熊熊中,堂伯捂着胸口,边咳嗽边大声吩咐高铁匠:“老伙计,你把锄头打硬实一点,土硬啊,我那不争气的侄儿,要回来种庄稼了。”
④堂伯扛着锄头,提上镰刀,从乡场上一路叹气回来,来到我家。我靠在门前,接过堂伯递过来的锄头、镰刀。沉默之中,完成了一个学生向种地农民转变的交接仪式。黄昏,夕阳的最后光芒被远山吞尽。堂伯花白的胡子在风中颤动,他开口了:“侄儿啊,你没有那个命,就只有当农民,要当农民,就好好当,别去想那花花世界了,种地,也饿不死你!”
⑤堂伯缩着瘦小的身躯,走了。我真担心,一阵大风把堂伯给刮走了。他一辈子是怎么在土里站稳的,居然还养活了一家人!我开始扛着锄头上坡,跟我妈学种地,松土、刨行、挖窝、播种、施肥。
⑥我满身疲惫地回到家,倒在床上,呼呼睡去。一个男人一把拖起了我,边拖边叫:“就你这个样子,还想种地养活自己?”是我爸。我突然暴怒起来,大吼一声:“我们断绝父子关系!”我推了爸一掌,爸趔趔趄趄,歪到土墙上。他望着我,可怜地问:“你真要和我断绝父子关系?”“那还有假?说到做到!”我丢下这句话就走了。我和眼前这个男人,心里是有隔膜的。别把我当作一个家族的希望,我是我,我要去闯荡世界,哪怕头破血流。
⑦我冲向山梁,想同这个山村作最后的道别。17岁了,我还不能真正从心里接纳自己,出生在那样一个贫瘠的山梁上,我总是想,我应该生活在别的地方,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
⑧山梁上,一只白色的羊正在树下吃草,它仰起头,朝天空发出“咩咩”的欢叫声。我对这只羊嫉妒起来,你可活得好好的呀。
⑨看到羊的样子,我心里无名的火被点燃了。我一下冲上前去,踢了它一脚。羊后退着,似乎不与我计较,埋下身子继续吃草。我气愤地跺跺脚,它再次后退。我“哈哈哈哈”发出怪叫,它仰起头,一双温顺的眸子望着我。在它清亮的眸子里,一定是我面带凶相的样子。
⑩我再次向它跺着脚,在我逼迫下,羊后退到了一棵树下,它手无寸铁,满眸委屈。它再次仰头,“咩咩咩”地叫,乞求的样子。我突然失去理智,疯了一般扑上去,对一只羊拳打脚踢。羊倒在了地上,它是不是哭了,我没看见。我冲下山坡,回到家,和跑来迎接我的妈妈抱头痛哭。妈说:“娃啊,妈求你,别和你爸断绝父子关系了,要不是你堂伯,你爸差点去喝了农药……”
⑾这么多年过去了,羊啊,我在城里讨得衣食,活出了人样。但那年,我那变态的行为成为我生命中的悔,我竟向一只温顺的羊撒气、泄愤。羊啊,你虽然不在了人世,但我今天向你道歉,说一声:对不起!羊啊,请你不要再躲闪。 根据选文内容,把有关“我”的情节补充完整。
“我”:高考落榜→____________ →父子矛盾→__________ →对羊忏悔(1)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欣赏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妙用。
沉默之中,完成了一个学生向种地农民转变的交接仪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细细比较揣摩,看原文与修改文两种表述,哪种好?为什么?
原文:一个男人一把拖起了我,边拖边叫:“就你这个样子,还想种地养活自己?”是我爸。
修改文:我爸一把拖起了我,边拖边叫:“就你这个样子,还想种地养活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末段“我那变态的行为成为我生命中的悔”中的 “我那变态的行为”具体指什么行为?作者说那是“变态的行为”,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堂伯并不是主人公,作者却有如下精彩而详细的描述。《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不是小说的主人公,文末也有一段描述。联系这两段文字,结合语境,说说这两处描述性文字在写法和作用上的不同点。
【本文】堂伯缩着瘦小的身躯,走了。我真担心,一阵大风把堂伯给刮走了。他一辈子是怎么在土里站稳的,居然还养活了一家人!
【链接】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一只海鸠妈妈朱芳
①那是在远离俄勒冈州海岸一个叫三拱岩的海鸟聚居地。我和同伴攀爬上一块巨石的顶部。在这坑坑洼洼的岩脊一侧栖息着成千上百只海鸠。它们密密麻麻的几乎覆盖了整块岩石。我们蹑手蹑脚地企图靠近它们的领地,很快就被警惕性颇高的海鸠识破了。“呼啦啦”一声响,一大片海鸠飞了起来。
②然而在岩石的边际,有那么两只海鸠,尽管惊恐不已,却依然不情愿离开它们的爱子。它们的嘴紧张的张开,褐色的眼里充满了恐慌,绷紧的身上一对翅膀向外张开,摆出了随时准备飞离的架势。在一只拱起的翅膀下露出了一对移动着的黑色小爪子。这两只海鸠妈妈显然比其他的海鸠妈妈更有母爱。面对着两个庞然大物步步逼近它们的巢穴,却依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孩子。
③终于其中的一只海鸠妈妈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恐惧,“呼”的一声飞起,它身下的鸟蛋旋转了一圈,向着岩石的低洼地滚去,眼看着就要跌落到悬崖下了,这时,另外一只剩下的海鸠冲过来,将鸟蛋归拢到自己的身下。
④此时整片光秃秃的岩石上,只剩下它这只成年的海鸠。面对着越来越靠近的两个陌生人和一支离它咫尺的不停咔嚓咔嚓作响的黑色照相机,它眼神里的恐惧似乎到了极限。这个时候,另外一只被母亲丢弃的幼雏摇摇摆摆的朝它奔了过来,似乎想寻求保护,海鸠妈妈没有丝毫的犹豫,它伸出翅膀一把将小海鸠塞到自己孩子的那一侧。
⑤我对这只海鸠不禁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我四肢着地,匍匐向前,这下我的手指离它只有3英尺了,我甚至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整个身体都在颤抖,眼睛里流露出了绝望的光。它扭头看向身后的悬崖,看得出内心再一次激烈的挣扎着,只要轻轻的一拍翅,它就有逃生的希望。我停下来,静待着它的行动,可它很快就将头扭回,又用长长尖尖的嘴和我对峙。
⑥我伸出手,一个指头、两个指头、一只手,然后我用双手像捧鸽子一样慢慢的捧住这个“伟大的母亲”。它那颤抖不停的身体,惊恐万分的眼神在我轻柔的抚摸中逐渐的平息了下来。这种长期生活在海边悬沿上远离人类的野生鸟类,此刻竟能安详的在我的手中扭着它的脑袋,放松的左右环顾了,只是它的翅膀依然紧紧的拢着,护着下面藏着的一个蛋和两只幼仔。
⑦当我和同伴准备离去的时候,一大群海鸠在我们头顶的上空欢快的鸣叫着,仿佛在庆祝它们的转危为安。我默默地望着它们的身影,脑子里浮现的那只海鸠。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能够俘获它,它已经用强烈的母爱将我们俘虏了。
(选自《青年文摘》)文章交代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作者描写海鸠的动作很逼真,请找出两句。
随着我的慢慢靠近,海鸠的眼神发生不同变化,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我的行动 |
海鸠的眼神 |
我和同伴攀爬上一块巨石的顶部,蹑手蹑脚地企图靠近它们的领地 |
|
越来越靠近,黑色照相机离它咫尺不停咔嚓咔嚓作响 |
|
我四肢着地,匍匐向前,手指离它只有3英尺 |
|
我伸出手,一个指头、两个指头、一只手,然后用双手像捧鸽子一样慢慢的捧住这个“伟大的母亲”, 轻柔的抚摸。 |
说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可以换成括号里的字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1)这时,另外一只剩下的海鸠冲(飞)过来,将鸟蛋归拢到自己的身下。
(2)我伸出手,一个指头、两个指头、一只手,然后我用双手像捧(抓)鸽子一样慢慢的捧住(抓住)这个“伟大的母亲”。根据你对第⑦段画线句中划线词语“俘获”与“俘虏”的理解,分别用另外一个词语代替它们,但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俘获:俘虏:文章一共写了两只海鸠妈妈,可是题目为什么叫“一只海鸠妈妈”?
简要回答你读过选文后的感悟(不少于2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的声音丁大卫
①瓦蓝的天空温柔和空旷,裹着白云的内敛而细致的风从一个山坳里冒了出来,然后穿过一面面绿色的山坡和一弯弯金色的田园,把山影和秋色越擦越亮。金黄的稻田虔诚地守望着黄昏的村庄里升起的袅袅炊烟,看着饱满的果实在阳光下闪着金灿灿的光。那沐浴在秋风秋阳里的农人,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兴奋地听着稻穗流淌的声音,哼唱着自然给予他们慷慨而仁慈的奖赏,他们脸上流露出的满足和喜悦,简直就是天地间至美的一幅油画。
②草开始黄了,在起伏的秋风中,不由引发出流浪人内心深处的悲戚。偶尔一两只鸟飞过,它们的翅膀驮着浓浓秋意,在村庄的上空无声地滑动,略显孤独的样子,让漂泊他乡的人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从空中飞过的鸟始终没有停止的迹象,它是在努力地穿透灰暗的时空,向着遥远的天堂进发啊。似乎它也已经意识到这是一次遥远的旅程,所以,鸣叫着盘旋在空中,久久不愿离去。
③“唧唧”、“嚯嚯”、“吱吱”、“嗤嗤”……墙根下、草丛中、石缝里、花池边、台阶旁,蟋蟀们的演奏专注投入,有的清脆响亮,有的低缓抒情,有的高亢激越,有的婉转深情……独奏、二重奏、合奏,时而如悠悠白云静静地飘浮在蓝天之上,时而似潺潺小溪欢快地流淌在山谷里,时而像沙沙细雨多情地浇灌着肥沃的土地,它们个个在深情歌唱。
④农人再次把即将出征的镰刀磨得锃亮,背上背篓,赤着脚,迎着秋风站立在荡起层层波浪的包谷地里,唱着小曲,把大片大片的包谷秆一排排放倒。牛车、机动车来来往往,村庄里、田野上,还有可爱的孩子,在秋的怀中奔忙着,点缀和温暖着秋日的村庄。那些在山风山雨中茁壮成长的英俊小伙,在核桃树下挥舞着长长的柔韧竹竿,把核桃一个个打落到地上;树下的欢声笑语,伴着竹竿敲打核桃的“劈啪”声和核桃果落地的“滴答”声,组合成了一曲生机蓬勃、饱满和谐的交响乐。而那些洒落在秋风中的汗滴,随即便融入了土地,揉进了粮仓,并把一年里最悲壮的情感深深地埋进了下个季度的轮回……
⑤秋天的声音,像江南女子低缓的评弹越语,徐缓而从容,凄清而缠绵,充满了乡愁,充满着淡淡怀旧。它们不掩饰,不做作,把一个完整的自我毫无保留地袒露在人们面前。而此刻,我只想采一缕秋阳,让自己的脚步走出思念的惆怅和故土的牵引,去感悟秋的喜悦和芬芳,再掬上一捧秋水,怀着一颗恬淡、从容的心,一步一个脚印用双脚丈量着秋天土地的广度。
《毕节日报》2009年9月9日本文依次写了秋天里的这些声音:农人的哼唱、、、田间的交响乐,它们具有的特点。(前两空每空1分,最后一个空2分,共4分)
文中②③④三个自然段可不可以调换位置?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批注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请你仿照示例中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所选语句作批注。
例句:裹着白云的内敛而细致的风从一个山坳里冒了出来,然后穿过一面面绿色的山坡和一弯弯金色的田园,把山影和秋色越擦越亮。
批注:从“冒”、“穿过”、“擦”等动词来看,该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秋风活泼、多情、轻快爽利的特点。
所选语句:(蟋蟀们的演奏)时而如悠悠白云静静地飘浮在蓝天之上,时而似潺潺小溪欢快地流淌在山谷里,时而像沙沙细雨多情地浇灌着肥沃的土地。
批注:文章结尾段划线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除了文中提到的,你还听到了哪些秋天的声音,请用几句生动的文字把它描绘出来。(15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包利民
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痛哭失声,是我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在听别的老师讲课的时候。当时那个老教师讲的是朱白清的《背影》,听着听着,我竟失控地哭出声来,惹得全班40多个学生都惊愕地看着我。
我想起的是娘。娘不是我的亲生母亲。娘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女人,那是真正的傻,整天胡言乱语,连生活甚至都无法自理。据说,是娘给母亲接的生。母亲生下我一个多月后,便被公安人员带走了。而我,从此就成了娘的孩子,那一年,娘43岁。
从记事起,我最常见的就是娘的白发和泪眼。听别人说,娘以前从没掉过眼泪,自从有了我,便整天地抹泪。
印象中娘只打过我两次,打得都极狠极重。第一次是我下河游泳。村西有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河,夏天时村里的孩子都去水里扑腾,我当然也去。从不管我的娘突然跳入水里,把我揪了上来,折了一根柳条就没命地抽在我身上,打出了一道道的血痕。我那时一点儿也不记恨她,只是不明白,我在那么浅的河里游泳,她却这样狠打。
还有一次,那时我已在镇上读初中了。有一天她到学校给我送粮,正遇见我在校门前和一个女生说笑。当时她扔了肩上的粮袋,疯了一般冲过来打我,我的鼻子都给打出了血。我虽然不明所以,可依然不恨她。那时,我已能想懂很多事,也从别人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样的一个女人,能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所付出的,比别人要多千百倍。我感激我的娘!
要说娘有让我反感的地方,就是她的眼泪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一见到我就哭,这让我从心里不舒服。有时我问她:“娘,你怎么一见我就哭啊,不如当初你不养我了!”那样的时刻,她依然流泪不止,说不出一句话来。娘对我从没有过亲昵的举动,至少从记事起就不曾有过。她很少抱我,连拉我手的时候都没有。这许多许多,想着想着便也不去想了,娘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为什么和她计较这些呢!
在镇上上学,娘每月给我送一次口粮。她把时间拿捏得极准,总是在周六的下午一点钟准时来到学校门口,而那时我正等在那里。她把肩上的粮袋往地上一放,看上我一眼,转身就走。我常常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发呆,那背影渐行渐远,她间或抬袖抹一下眼睛,轻风吹动她乱蓬蓬的白发。每一次我都看着娘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处,不期然间,那背影竟渐渐走进我的梦里。
考进县城一中后,娘来的次数便少了,几个月一次。主要是为了给我送钱。高三上学期的一天,刚经历了一次考试,我和一个住校的女同学一边往宿舍走一边讨论着试题。到宿舍门前时,竟发现娘站在那里,风尘仆仆的,30里的路,她一定又是徒步走来的。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那一刻,我的心底涌起一种巨大的感动。她从怀里掏出一卷钱塞进我的口袋里,又看了我一会儿,眼角渗出泪来,然后便转身走了。我转头对那个女同学说:“这是我娘……”
那竟是我和娘最后一次见面,她在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年,她62岁。我常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娘时的情形,她用最温暖轻柔的一个抚摩,把她的今生定格在我的生命里。
我考上师范的时候,回村迁户口,乡亲们在小学校里摆了几桌饭,为我送行。席间,老村长对我讲起了娘的过去。老村长说,娘原本是邻村的村民,丈夫死于煤井中,她拉扯着一个儿子艰难地生活。儿子上了中学后,由于早恋,成绩越来越差,任她怎么管教也无济于事。后来,和她儿子谈恋爱的那个女生感情转移,她的儿子就投进了村南的河里,淹死了。从那以后,她就变得疯疯癫癫,开始了走村串屯乞丐一般的生活,直到来到了这个村子安下身来。
那一刻,我忽然记起了娘打我的那两次,心中顿时恍然。就觉得曾被娘打过的地方,又开始疼起来,直疼到心里。娘当初的泪水如今都汇集到我的眼中,而那背影已是远到隔世……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3期) 本文在交代典型事例时,也写出了“我”感情的发展变化,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典型事例 |
两次被娘重打 |
娘一见到“我”就哭 |
上高三时,娘给“我”送钱 |
听完老村长对娘的过去的讲述 |
“我”的感情 |
下面是一处细节描写,请你根据娘的神态、动作变化,揣摩一下娘的心理变化。
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文章倒数第二段,看似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可以删去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本文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
链接下面这则材料,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
链接材料:55岁的陈玉蓉是武汉乡办企业的下岗工人。她的儿子叶海斌13岁时,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为了拯救儿子,陈玉蓉决定捐肝救子。然而,就在肝移植前,她被查出重度脂肪肝,不能手术。从此,陈玉蓉开始了每天10公里的“暴走减肥”,7个月体重减轻了8公斤,穿破了四双鞋。
我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西湖听雨靳国君
①西湖的雨。
②今年3月下旬的一天,到西湖,在湖畔刘庄沿着园林里的回廊漫步,毛毛细雨下个不停,无声、无影、无形。悄悄地落到树上、草上、花上。伸手回廊外,只感到微微湿意。身在个中境界,回味“ a”诗句的味道,颇感贴切、传神。正开着的杏花,雪白雪白的,在绿树丛中显得分外娇美。细雨在花骨朵上凝聚出一颗颗小水珠。晶莹闪亮。树叶上的水珠颤颤巍巍,不时滚落下来。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一片静谧,享受着毛毛细雨的爱抚。西湖水面无波,岸边垂柳婀娜,少了几分明丽,多了几分含蓄。毛毛细雨缓缓地下着,像是个多情的含羞少女,藏在树后、花下,悄悄地点染着湖山。这是一种轻柔的美,滋润人、涵养人,人的五脏六腑和四肢仿佛也和花草树木一起,植根湿润的泥土,承受大自然的挚爱,呼吸着草木的幽香,心灵和毛毛细雨相融合,化入空灵的绿色世界。
③夜晚下起小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流进凉爽的柔风,飘洒进点点雨珠。望西湖,成串的灯光倒映水中,不甚分明,但闻雨声沙沙。小雨紧一阵缓一阵,雨声重一阵轻一阵。窗下的树枝,在小雨中微微颤动。小雨变得淅淅沥沥时,听得见房檐上、树上的水珠落在水泥地上和西湖边上的“吧嗒吧嗒”的声音。丝丝缕缕的小雨,把西湖的夜景也模糊了,苏堤只露出一条若隐若现的黑影,湖对面岸边的灯光疏疏落落,眨着眼睛。水天在小雨中显得悠远、神秘。小雨的美和西湖夜景的美交融在一起,是浑然一体的朦胧美。这小雨的沙沙声、淅沥声,把人带到朦胧世界,雨也朦胧,景也朦胧,人也朦胧。在朦胧的小雨声中,进入朦胧的梦乡,领略“ b”的意境。
④西湖的大雨别是一番景象。有一次来西湖是6月,正是“ c”的有诗有画季节。平时小雨不断,难得晴天,晚间蛙声聒耳,也是一种情趣。一天早晨过后,小雨越下越紧,忽然间大雨哗哗声由远而近,瞬间天如倾盆,雨如瓢泼。好像一幅水墨画的西湖,被冲洗得只留下淡淡的轮廓,湖上、湖旁的雨脚激起一团团白色水雾,向上升腾,四处弥漫。大雨张起千百张雨幕,垂天而下,忽东忽西地飘动。只一会儿工夫,西湖不见了,芭蕉不见了,各色草木全不见了,只有大雨在泼洒、在跳跃,天地间烟雨茫茫,茫茫烟雨。这美是很奇特的,这是迷茫的美?它使人跃跃欲试,多想投身这迷茫的大雨之中,去探寻个究竟。这是虚无缥缈的美?世界在瞬间消失了,只有大雨搅得周天发出巨大的哗哗声。西湖安在?青山安在?游船画舫知向谁边?
⑤待雨过天晴,被大雨洗涤一新的西湖,重又出现在蓝莹莹的碧空下,变得丰姿绰约,宛若刚出浴的美人,碧玉般洁净,兰花般可爱,亭亭玉立,脉脉含情。人的一切烦恼和杂念也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灵魂在明丽柔媚的美中,又和万物一起回到这亮丽的世界中来。请在第①段的横线上,将句子补写完整,使之能领起全篇。
根据语境,把下面三句诗分别填入还原到a、b、c三处,依次应为()
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A.a②b③ c① |
B.a③ b② c① |
C.a① b② c③ |
D.a②b① c③ |
选文分别写了哪几种雨?各自带给人怎样的美感?(可以摘取文中的词语回答)
文章标题为“听雨”,作者都听到了雨的哪些声音,请把这样的拟声词找出来。
在第②段中,不但写了雨,还写到了雪白的杏花,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西湖的雨怀有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能够看出?
本文语言生动别致,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寒夜有灯苦读书胥加山
①读小学时,因生活贫困,家处偏僻,家里一直没通上电。没有电的夜晚,春夏秋日天长还好过,趁天黑前完成作业就行了。可一到冬天,白天那么短,放学回家的路上,天就黑了。吃饭可以摸黑吃,作业可不能摸黑写呀!于是母亲就用废墨水瓶做了个煤油灯。母亲的手很巧,在瓶盖上钻孔、用铁皮卷灯芯空管、用棉花捻灯芯……一切准备好,母亲又把废墨水瓶擦干净,往墨水瓶里倒满煤油,让灯芯浸湿煤油,划着一根火柴,点燃,片刻老家的土屋里充满了光亮,喜得我们涨红了脸……
②有煤油灯相伴的夜晚,读书写字,是件多么幸福温馨的事呀!母亲从不让一点光亮浪费。我们兄妹围着煤油灯做作业时,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平相处玩闹着……
③煤油灯的上熄是由母亲掌管的,因为煤油也是家中的一项开支。为节约开支,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坚决反对我们在灯光下打闹玩笑。她认为灯是为学习而亮的,因而幼小的我们就学会了珍惜灯光。然而当我们上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阅读,母亲却变得很大方,时常倒满煤油,她纳鞋底陪着我阅读至深夜……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第二天一时没发现,上课时,常被人笑话。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中能有一盏玻璃罩子灯,因为那时一般人家都用上了玻璃罩子灯。
④家中用上玻璃罩子灯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但煤油是有计划的,母亲总是托人想多买回些,可一次次总是落空。母亲每天把玻璃罩子擦个晶亮,把灯芯旋到最低,这样既保证了亮度,又节省了煤油……后来,我的一位英语老师知道我有夜读的习惯,她请在乡供销社工作的哥哥为我捎来10公斤煤油,且免费!
⑤读初三,学校要求住校。那时学校早通电用上日光灯,可学校每晚十点半准时熄灯,这可苦了有夜读习惯的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
⑥我离家去外市读中专,家里也通上电,母亲信中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当时我就想,放假回家一定买盏台灯夜读至天明……然而中专四年,父亲的病一年重于一年,我的台灯梦想也一拖再拖,直拖到参加工作。
⑦说起那盏陪伴我有12年的台灯,还有一个小故事。那年我刚参加工作,我把工资全给了父亲看病,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一次被值班的工会主席发现了秘密。那一年,我获得“先进工作者”,看别人获得奖品不是热水瓶就是洗脸盆,唯独我获得一盏精致的小台灯。后来才知道,那是工会主席特意奖给我的,鼓励我夜读更多的书……
⑧台灯梦圆了,我夜读的劲头更足了,也正是那盏台灯的陪伴,我爱上了写作。
⑨从的演变,光亮一次比一次照亮我夜读的心灵,也象征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正朝着更光明处前行……联系全文来看,“寒夜有灯苦读书”中的“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是指。
本文是如何写“我”伴灯苦读的?请把这样的句子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时段 内容 |
读小学时 |
读初三 |
参加工作 |
写“我”苦读的句子 |
伴“我”读书的“灯”是如何演变的?请在第⑨段的横线上填写这一内容。
文中第②自然段一连用了三个“也”字,请你品味它的表达效果。
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平相处玩闹着……文中对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尤为鲜明,请你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
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文章第⑨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唐朝诗人颜真卿的《劝学》中曾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名句,由此看来,自古以来文人学子便有夜读的习惯。你都知道哪些名人“夜读”的故事?请列一例并简述其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