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阅读《康乃馨》,回答问题。
康乃馨
仲禾
①在花丛里,我的情绪一直提不起来。下岗一年多了,好不容易开了这间花店,生意却平平淡淡,真不想干了。
②店里冷冷清清的。门外的法桐发出一阵阵“哗哗”的声响,初冬的风像威严的队列,啸叫着一拨拨地过去,已经变得稀有的阳光从玻璃窗无力地钻进来。我独自一人瞪着天花板出神。
③“吱嘎”响了一下,我连忙直起身,这是今天第一位顾客。门只开了一小半,钻进来一个五六岁样子的小女孩,头上梳着两个小翘辫,笑脸红扑扑的。走进来,小女孩的双手紧握在胸前,紧盯着一株深红色的康乃馨。
④“小朋友,你要买花吗?”我问道。
⑤“阿姨,”小女孩仰起脸,小手伸到我面前,“我想买一束康乃馨。”她手里只有几张皱巴巴的小钞票。
⑥“要买一束康乃馨?”我有些意外,特别在“一束”上加重了语气。
⑦“钱不够吗?”她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似乎要着急起来。
⑧我摇摇头:“你买花送给谁?”
⑨“嗯,送给我的爸爸妈妈。”
⑩“那他们怎么不来呢?”不知怎的,我开始喜欢起这个孩子来了。
⑪小女孩抬起头看着我说:“嗯,他们不知道,他们……下岗了。”“哦!”我心里不禁一动,“你怎么知道的,妈妈告诉你的吗?”
⑫“不是,是我自己发现的。原来都是姥姥来接我放学,现在不是爸爸就是妈妈来接我。他们没告诉我,可我能看出来,他们一到晚上,就‘窃窃私语’。”听着她的诉说,我笑了,半蹲在她的面前。
⑬“昨天晚上,妈妈哭了,还叹气,爸爸不叹气,也不哭。他们以为我睡着了,其实,我还没真睡着呢。”小女孩笑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儿,小辫子一颤一颤的。
⑭“他们说明天一早就去姥姥家,我知道姥姥家有一辆崭新的小推车,上面还写了字,我认识是‘早点’两个字,我们幼儿园大班的王老师教过我们。”她的大眼睛忽闪了几下,表情严肃起来,“他们明天很早很早就去卖早点去了,天多冷啊!”她的嫩小的肩膀禁不住缩了一下,“我要上学,不能帮他们了。老师说,康乃馨代表爱,我想买一束漂亮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明天一早他们出门时一定能看到啦,他们把花插在小推车上,那多漂亮啊,是吗,阿姨?”
⑮望着她稚嫩的小脸,我嗓子眼里堵塞了,说不出话来,眼眶里突然潮湿了。一年多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早已是个麻木至极的人了。
⑯“这是我攒的零花钱,妈妈也不知道呢。够了吗,阿姨?”
⑰“够了,够了,孩子。”我从水银样的池水里拿起一束康乃馨,又配上白玉般的百合,火焰似的非洲菊,乳白色的丁香,淡白浓紫相间的三色堇。
⑱“孩子,非洲菊代表坚强和勇气,百合花代表纯洁美好,三色堇代表活泼可爱……”我把花儿用缀满蓝星星的塑料纸包好,系上一根浅绿色丝带,然后轻轻从她手里拿了一张小票,我知道——这样孩子才会收下这花束。
⑲在铺满金黄色落叶的人行道上,小女孩蹦跳着走着,那束花儿在女孩的肩上和她的小辫儿一起在风中轻轻舞动。目送着这个小人儿,我仿佛看到:冬日清冷的早晨,街角上会有一对动作还很生疏的卖早点的夫妇,他们崭新的小推车上,插着一束花香沁人、花朵明艳的花儿,在寒风中陪伴着他们忙忙碌碌,陪伴着他们一起迎接渐渐升起的美丽的朝阳。
⑳望着小女孩的背影,一股新鲜纯洁、美好坚定的情绪在我的心里慢慢升起,渐渐充溢了全身,仿佛那束康乃馨,在这冬季里悄悄地绽放着,绽放着。
(本文写于2013年8月,文章略有改动)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请结合全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当小姑娘的父母接过孩子的鲜花时,又怎样的心理,试着描绘出来。(100—150字)
阅读《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完成下列各题。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怎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抄录第三段中的一个生动的比喻,简析比喻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怎样理解文中的“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3分)
作者为什么决定不再打孩子?(2分)
你对于父母责打孩子是怎样看的?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
张鸿勋
①那天早上发生了日食,我看到了现场直播,也看到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宣传。五百年一遇,很多人都说太幸运了,太震撼了,有的甚至说,太值了。尤其是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感觉看到了极大的奇迹。
②我问朋友:日食是什么?很多种答案,有一位朋友回答:是影子,是月亮的影子。我再问:一个影子,人们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答:是感觉到一种重见天日的欣喜。
③人们通常认为一些很不寻常的事情才是奇迹,其实每时每刻都有和日食一样的所谓的奇迹发生,而每一缕新阳光照耀到的都应该是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④说到阳光,我想起了第一次下矿井,那是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在极为寂静的井下500米处,头上的矿灯照射出隐约灯光,周围异常安静,只有近处岩层渗出的地下水发出的“叮咚,叮咚”的声音,掺杂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掘煤的爆破声。
⑤那个矿井和后来我去过的其他矿井不同,煤层质量虽然很好,但是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我们爬进了矿工俗称的“掌子面”,也就是工作区。一线矿工在这里把小型爆炸后崩落的煤块向外搬运。我第一次体验了矿工是怎样工作的,也趴在地上比划了两下,发现这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他们像是地层深处的蚯蚓。
⑥我们实在待不下去的时候,准备上来,钻入上下有铁板、周围一圈铁栅栏的吊笼,这就是电梯了,除了没有楼层显示以外,电梯速度很均匀,嘎吱作响,500米,相当于一百多层楼宇的封闭电梯,手抓着吊笼上冰冷的螺纹钢,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当吊笼从地面升起的刹那,刺眼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一张黧黑的脸上,我们全眯起眼睛,眼泪流下来。走出吊笼,我在台阶上静默良久。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感动,应该和看到日食没有什么不同,再重复一次:每一缕阳光都应该照耀到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⑦如果我们还有解不开的烦恼,去体验吧:如果你觉得自己郁闷得要自杀,带点好吃的去一次儿童医院的白血病病房;如果你觉得自己病得比较重,带点玩具去看看脑瘫的孩子;如果你痛失了亲人,去看看地震灾区人们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学业或者工作不堪重负,下一次矿井吧。说多少劝解的话都没有意义,真的,请体验一次:请暂时把你认为不可解决的烦恼扔开,去一趟,我保证你会把烦恼彻底抛开,拍拍灰尘嘲笑自己。
⑧因为,这是我曾经的体验。
(摘自2010年《青年文摘》,有改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写日食现象?
文章第④段划线处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在文章第⑤段中,矿工为什么把工作区称为 “掌子面”?
通过阅读本文,你一定会感受到当下的幸福,结合你的经历,谈谈感受。
①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阅读”领域内的一些新变化,如迅速流行开来的“浅阅读”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出现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工作、学习节奏快,压力大有关;同时也与信息爆炸带来的多样选择有关。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资讯。这在拓展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
③对于这一现象,一些专家认为不必视同洪水猛兽。著名文化批评家王晓渔说:“30年前,大家都读‘走向未来’丛书,都读李泽厚的书,而发展到后来,特别是近10年,阅读的分野出现了。‘浅阅读’时代最大的进步,就是选择的自由。有人喜欢读通俗小说,有人热衷励志类、财经类的书籍,也有人青睐哲学、文史类的书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于是阅读也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④然而,面对“浅阅读”迅猛的攻城掠地,“深阅读”越来越式微,许多专家还是感到忧虑。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都意识到“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强调传统式“深阅读”,如西方一些学者倡议“关掉一周电视”,反对阅读“浅表化”、“快餐化”,呼吁“深阅读”、“深呼吸”等。
⑤“‘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导致了阅读的工具性质,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志伟认为,思想使人进步,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不能仅仅因为“浅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⑥“无论现代人多么功利,总得给攸关心灵的阅读留出空间。”接受采访时,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这样说,他很怀念这样的自己:“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闭馆的电铃声响了,周围的人都走了,我满足地伸了个懒腰;午睡时看书,书掉到地上了,我也沉沉睡去……”
(摘自2010年《半月谈》,有改动)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浅阅读”的负面影响。
文段⑤中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作用
。你赞成文中哪种阅读方式?谈谈你的理由。
在文段⑥中,评论家雷达谈到了读书时投入忘我的经历,请把你的阅读经历写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
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纪双城等
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而且,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
食:少吃牛肉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有关“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此外,饲料的生产以及饲养牲畜的农场排出废物也都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德国健康杂志报道称,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公斤,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排放量约为1054.2公斤。
住:盖节能房用再生纸
③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
④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
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其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100%再生纸做的卫生纸,“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5~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行:绿色交通
⑤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
⑥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 摘自2009年《环球时报》,有改动 )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文章第②段划线处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近”能否去掉,为什么?
除了文中提到的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知道哪种碳排放方式?举例说明。
对于如何减少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有哪些想法?(文中涉及的除外)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
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⑾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答:▲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答:(1) ▲
(2)▲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答:▲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答:▲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 |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 |
D.⑾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 |
本文着力描
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2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