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凯《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
A.分权制衡 | B.虚位元首 |
C.议会至上 | D.责任内阁制 |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道德教化 | B.兴办教育 |
C.克已复礼 | D.礼法并用 |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
B.农村经济商品化 |
C.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D.封建地租货币化 |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 |
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新殖民主义者”的主要工具是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B.廉价商品 |
C.雄厚资本和高新科枝 | D.先进制度 |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