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4中考湖南益阳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黑匣子,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①马航MH370事件之后,人们对黑匣子的关注明显多了,下面是你可能不知道的一些事儿。
②“黑匣子”这个名称在媒体上用得很多,但是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一般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它的颜色也不是纯黑色,而是有点类似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颜色,是所谓的国际橘。只是金门大桥的颜色较深,而黑匣子的色调较亮。
③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它们在任何一架商用飞机或者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早期的黑匣子使用的是有线编码,现在使用的是固态存储板。大型飞机上的固态存储器可追踪700多个参数。数据记录仪足以保存25小时的飞行数据,但是只能保存两小时的驾驶舱声音记录,并循环录制。舱声录音器不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还记录可向调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背景噪音。
④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电池就没电了。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⑤数据记录仪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记忆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研究人员尝试在1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安然无恙。
⑥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乘客可以发短信、进行网络传输或浏览网页,但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却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现在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根据2014年3月27日《参考消息》有关内容改写)
本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本文第③段主要介绍了黑匣子哪两个方面的情况?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数据记录仪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3分)
我是你们的孩子莫小米
①十二岁女孩,独自去陌生城市上中学。
②父母是军人,到处有战友,临走让女儿随带一封信,拜会居住在那城市的老战友夫妇。父母的本意是,万一有什么事情,可以找他们相帮。毕竟那是四十年前,连电话都没有的。老战友夫妇都五十多了,比女孩父母年龄还大些,没有生育,女孩文静懂礼貌,让他们喜欢得不得了。可是后来发生的事,令女孩及父母都始料未及
③周末下课,伯伯已经在校门口等着,伯母则在家里张罗一桌丰盛的饭菜。学校伙食简单,女孩的确是有点饿,埋头吃了半碗饭,一抬头惊呆了,二老都不吃,光看着自己吃,仿佛看她吃的味道,比他们自己吃还要好。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有这么一份浓浓的亲情,一次两次,女孩很感动,可每个周末都这样,受不了,有时故意在教室磨蹭很久才出来,伯伯还站在马路对过的路灯下面,几十年后她回想起来说,像是在等一个前世的情人。
④后来说好不去吃了,他们就做好送来。一个罐子,包在棉袄里,送到女孩宿舍,看着女孩打开,伯伯说,趁热吃,啊。非要看着她吃上几口,才肯离开。国庆节放假,伯伯说带她去看戏,看到精彩处,却听到鼾声,一回头,伯伯已经睡着了。他根本不爱看戏,只是想带她看。
⑤女孩偶尔也去看二老,吃完饭想帮着洗碗,不可能,他俩只希望她坐着看书,吃水果,有一次伯伯竟然试探地说:我可以给你洗一双脚不?女孩笑说为什么呀,我给你们洗脚还差不多。伯伯难为情地说:哎呀,可惜你已经大了,要是再小一点,我就可以给你洗脚了。有一丝辛酸。
⑥三年很快过去,女孩要离开了,老夫妇竟然双双病倒,生离死别一样。伯伯还住了院。她是个好心的女孩,临走前特意去医院,对伯伯许诺,我会写信的,我会来看你们的。
⑦很多年后女孩自己做了母亲,才明白这对无子夫妇心底的隐伤。她从医,照料他们晚年的病痛直到生命终点。她说,我在自己父母那里,从未得到过如此细腻极致、爱到不知所措的感受,我一定是他们前世的孩子吧。
⑧她在老夫妇的墓碑上刻下一行字:我是你们的孩子。虽然她从未喊出过一声爸爸妈妈。
文中写了哪些“令女孩儿及父母都始料未及”的事情?(概括3件即可)(3分)

第③段写“故意在教室磨蹭很久才出来”,这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状态?(3分)

第④段中, “看到精彩处,却听到鼾声”,这一细节说明什么?(3分)

结合文章第⑧段,提炼出文章的主题?(3分)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莫言
⑴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⑵“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⑶“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⑷“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⑸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⑹“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⑺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三棵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放进了篓子里。
⑻终于赶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⑼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
⑽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
⑾“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⑿老太太用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⒀“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⒁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
⒂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⒃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⒄我找了一根草棒,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⒅“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⒆“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⒇“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21)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22)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23)“娘,”我哭着说:“我……”
(24)“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25)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意林》,有删改)
本文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请列举三处“我”“狂”的表现。
(1)
(2)
(3)
第(1)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中还提到了几个人物的“目光”,试分析以下目光中蕴含的意义。
(1)“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共6分,每小题2分)
时间似水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年轻人感觉时间过得慢;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于是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下列对“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前、中期的孩子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未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C.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D.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正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小。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记忆。
C.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进“适应性”的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削弱,保留的记忆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下列对本文内容、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有关“时间匆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了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文章开头引用流行歌曲的部分歌词,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现代文阅读(共14分)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
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
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下午3点,火车终于到达了我在地图上千百次查看过的黄花小站。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感觉到心跳竟是如此的强烈!有些印象,毫无由来,却异常清晰。
我在小镇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黄花邮局”。此时的心,竟然那样宁静。我静静地走过去,推开那扇玻璃门。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站在大厅,我有点手足无措。保安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不知所以地点点头,也不知怎么的便坐在了靠门口的座位,因为我要等一个很重要的人。
3点半,3点40,3点45……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北京时间4点整,大厅的时钟滴答滴答,整点报时。我的心紧张起来。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盯着门口,盯着进来的每一个人。一对老夫妇,脊背佝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径直往窗口走去。
“还是照以前一样,把钱寄到这个地址。”老人说。旁边的老妇人一定是他的妻子,紧紧靠着他,也使劲地在点头。服务员点点头,迅速地敲打键盘,看得出,她一定为这对夫妇重复过很多次这项工作。我悄悄走过去,清楚地看见,那上面的名字正如自己所料。是他俩,就是他俩!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终于说出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母亲,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10年前,因为一次车祸,我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与此同时,在春城,有一个女孩也遭遇了一场车祸,可惜,她没有我幸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并没有离去,因为她的父母同意把她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不仅如此,得知我的父母在车祸中罹难,10年来,他们每个月都会寄一笔生活费给我。
从邮局查询得知,就是在这里,日期是19号,时间是下午4点。当我终于走向独立,
大学毕业,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的时候,我要完成感恩的心愿。我终于来到了这里,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一切。
我小心地从书包里取出两串项链,每串项链都用60颗纸折的小红星串成。120个红星,代表着3650个感恩的日子,代表着3650个思念的心情……
我把项链恭敬地挂在两位老人的胸前。项链渐渐变成了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心,我分明看到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我分明听到我的心和这两颗红心一齐跳动,我分明感觉到老人的爱已将我包围。
老人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来啦!”我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父亲,母亲,我过来,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阅读文章,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结果
10年前

“我”活了下来

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
“我”读完大学
下午4点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本文标题“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现代文阅读《春》。完成小题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
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对选段①文字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虫、树、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B.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花朵、果实、野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C.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上、花下、遍地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D.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木、花朵、昆虫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


选文第②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春风?描绘了春风哪些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