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洪秀全不愧是一位农民革命的领袖、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他依靠人民群众,把腐朽的清朝打得奄奄一息,由此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他把农民阶级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切齿痛恨和迫切要求土地强烈愿望都熔铸到《天朝田亩制度》的字里行间,他的思想主张达到了农民革命思想的最高峰。他在极其凶恶的外国侵略者面前,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敢于斗争,敢于反抗,领导太平军和广大人民反击侵略者,大显了中国人民的威风,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
——摘编自刘旒《洪秀全》(1 976年版)
材料二   在近代化的坎坷历程中,洪秀全不失为开拓者和先驱。洪秀全清除近代化的某些沉重政治障碍,在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下,权责派势力衰微,廓清了洋务运动起步的政治舞台……洪秀全出身儒生,深受儒学的影响,自称“天王”,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大同之世。这些又不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方向,带有落后性。他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迟早会使人民失望。
——摘编自崔之清《洪秀全评传》(201 1年版)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对洪秀全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洪秀全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西汉建立之初,围绕着统治政策的确立,君臣进行了一番探讨。汉高祖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陆贾据此著《新语》十二篇,指出:“秦非不欲而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久而用刑太极故也。”“秦以刑罚为巢,故有倾巢破卵之患。”《汉书》还指出:“汉因循(秦制)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结合史实,比较秦和汉实施的统治政策。其实施效果如何?从中你有什么认识?

从18世纪开始,西方工业文明作为一种强势文明,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等进行大肆入侵和文化融合,这一融合过程就是200多年来全球范围的西方化和殖民化,它使得非西方世界、非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和日本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1885年2月,日本政府伊藤博文来华,与李鸿章就朝鲜问题进行谈判,谈判结束之后,双方都向本国方面发表了对对方的评估。李鸿章告诉总理衙门:伊藤博文“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伊藤博文则认为: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来看,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所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1895年3月,在甲午惨败之后,李鸿章来到马关与伊藤博文谈判,签订了《马关条约》。此次,两人又有一番对话。伊藤博文说:“十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论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抱歉。”李鸿章回答说:“维时闻贵大臣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感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异。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阅读上述材料,自主命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注意:
(1)应当充分理解试题中提供的材料。
(2)尽可能将论述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或评论。
(3)观点明确,紧扣论题,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明治维新领导人大久保利通曾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1分)“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大久保利通怎样的经济思想?(2分)在这一经济思想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2分)
(3)有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亚洲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榜样,也有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的歧路,不可学习。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分)请说明另外一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2分)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宣称:“必须成立广泛的国际联合组织,制定专门条款,使各国不论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1920年,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成立。
(1)威尔逊为什么认为“必须成立广泛的国际联合组织”?(2分)
材料二:国联是第一个宣称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但国联成立仓促,从建议的提出到正式成立,时间短,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美苏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长期处于国联之外,操纵国联的是英法这样的二流国家,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这些使得国联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联为什么不能维护世界和平,没能遏制二战的爆发?(2分)
材料三:20世纪联合国亚非国家数量表(单位:国家数)


40年代末
50年代末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80年代末
亚洲
15
23
29
36
37
非洲
4
10
42
50
51
拉美
20
20
24
29
33

(3)材料中的统计数据反映了联合国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
材料四: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你认为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时好时坏”的原因有哪些?(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联和联合国这两个国际组织的认识?(2分)

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材料二:张爱萍将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请回答:
(1)根据长征示意图,说出红军主力长征的出发的时间和地点?(1分)
(2)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局面改变的原因有哪些?(2分)
(3)列举史例说明长征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2分)
(4)对“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