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①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②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④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⑤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⑥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⑦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绯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2011年第2期,有删改)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在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就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置身于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间,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图。 |
B.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不绝。 |
C.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
D.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
E.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做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的伞更精细更美好,而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文中第三段提到《雨巷》和《白蛇传》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一个细菌经过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现在,"克隆"的含义已不仅指无性繁殖,也包括"无性繁殖系"。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细胞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的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一群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
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威尔莫特等人先给"苏格兰黑绵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后,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将它注入"苏格兰黑绵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绵羊"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卵细胞中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下列对"克隆"的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而扩大后代繁衍 |
B.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个体 |
C.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 |
D.动植物"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的总称 |
下列对第三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利"是科学家利用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而"组装"成的克隆羊 |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护理"方法而生下的小绵羊,因而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克隆 |
C.克隆羊胚胎形成的过程与受精卵形成胚胎的过程是相同的 |
D."多利"是科学家利用试管受孕技术创造出来的小绵羊,因此被称为克隆羊 |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体中的各种细胞在功能上实际是没有分别的 |
B.动物体中的某些细胞具有受精卵细胞的发育功能 |
C.动物体中特定的某些细胞与受精卵的功能相同 |
D.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时与受精卵细胞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 |
下列对文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正常情况下,动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 对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结果 |
B.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区别在于,有性繁殖是受精细胞经过分裂而长成胚胎,无 性繁殖是通过细胞核的分裂而长成胚胎 |
C."多利"是科学家用它父母的体细胞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组装"出的克隆体,因 此克隆羊"多利"没有亲生父母 |
D.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这种技术表明利用动物的体细 |
胞也能发展成完整的生命个体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在大多数人那里,电子传播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这不仅因为电影、广播、电视或者互联网相继为大众的日常现实制造了巨大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新型传播媒介的问世往往是与进一步的民主和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证明,媒介的垄断时常导致符号的垄断;反之,符号的解放必然吁求媒介的解放。相对于报纸,电视显然提供了一个远为广泛的公共空间。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抱怨电视是一种单向的发射。它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因此,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再度震动了人们。许多人看到,计算机互联网正在将这些权力归还大众。互联网是无中心、无权威的。它不仅最大限度地敞开了门户,而且,它的特征是大众与传播媒介的互动。
所以,人们对于解放之中所包含的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不易察觉。人们往往忽略了电子传播媒介的强大功能中存在着强大的控制。如果说电视发射台的部分权威来自机械的力量,那么,互联网的无中心网络结构--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同样得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似乎是一个自由出入的空间,传统的空间栅栏正在被漫不经心地跨越。然而,技术知识和语种突然显示了比地理位置远为重要的意义。没有一定软件知识和技术的人无法在网络之中自如地驰骋,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了
人们所能驰骋的范围;另一方面,英语是网络空间的通行语种,不谙英语的人进入网络之后常常空手而归。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提供的自由是以享有某些社会条件为前提的。这即是另一种新型的限制。电子传播媒介的解放和控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并均与电子传播媒介的技术特征联系在一起。如果电视台没有如此强大的发射功率,电视又怎么能得到如此之多观众的拥戴?另一方面,如果电视台运行的费用不是如此之高,广告商又怎么能如此大规模地包揽文化权力,裁定电视节目的趣味,甚至充当惟一的裁决?
不能证明"电子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的一项是( )。
A.电影、广播、电视或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快乐 |
B.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民主、更开放 |
C.电视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 |
D.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阶层的人,都可能围绕电视形成种种共同体 |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媒体的运行会给人们带来不便,这不便又会引发新型媒介的产生 |
B.电视的弊端导致互联网的出现 |
C.电视垄断了信息的处理,观众的需求促使互联网的产生 |
D.大众与传播媒介是一种互动关系 |
下面不属于电子媒介"解放之中所包含的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的一项是( )。
A.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 |
B.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了人们所能驰骋的范围 |
C.英语是网络空间的通行语种 |
D.电视台的运行费用很高 |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把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权力归还大众 |
B.电视发射台的权威来自机械的力量 |
C.网络提供的自由是有限制的 |
D.广告商对电视台的运行起了重要作用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18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1200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18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18世纪70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20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将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
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 |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
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东印度公司将获得更大的利益 |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
D.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融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度),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量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形成时期之前。
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汽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
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线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
不属于"分异作用"的一项是( )。
A.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流向地球中心部位 |
B.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 |
C.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 |
D.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 |
按产生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核、地幔、地壳、水 | B.地核、地壳、地幔、大气 |
C.地核、地壳、有机小分子、细胞 | D.地核、地幔、地壳、大气、细胞 |
原始地球再生过程发生在( )。
A.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 | B.地球平均温度是2000 ℃ |
C.液态铁质地核开始形成的时期 | D.大气和海洋开始形成的时期 |
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地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至今依然如此 |
B.地球形成的历史不超过五十亿年 |
C.生命产生于大气成分之间的反应 |
D.氢和氧结合成的水最终大部分汇集成了海洋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文中粗体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
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 )。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
B.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
C.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 |
D.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 |
B.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
D.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