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4个五年规划的GDP增长目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
材料二: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运用“影响消费的因素”的知识,说明国家如何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他们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不少发达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战略。
材料二 有些文化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肆意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严重践踏了文化及市场。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建议》第三十九条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自身文化市场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1)联系当前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9分)
(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7分)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在此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了社会公众对修改草案的意见。从4月25日至5月31日,共收到网民提出的意见23万多条,群众来信181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11位专家和16位社会公众的意见。意见分歧主要集中在个税“起征点”调整上,由于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的公众中有占83%的人,以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大多对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呼声强烈,最后表决的个税法修正案将起征点由原定的3000元提高至3500元,“税级”由修改前的9级调整为7级,以利于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代表们普遍认为,“个税法修改一小步,民主立法迈大步”。
(1)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为什么是“民主立法迈大步”。
(2)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必要性。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政府“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公开制度,定期公布“三公”经费,禁止挪用其他预算资金用于“三公”支出。
(1)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国务院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公开“三公”经费。
公开“三公”经费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为民”、“福民”。传统民本思想也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但其目的是“治民”、“驭民”;党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立足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创新的知识,简要分析传统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结合《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相关知识,概述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些欧洲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以来,不断传出针对中国充满矛盾的声音,“中国应该救欧洲”、“中国向欧洲提出‘恐怖要价”’……欧债危机阴霾迟迟不散,中欧关系也随之变得微妙复杂。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新形势下中欧双方应如何推进中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