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高亦吾1881年生于章丘绣惠镇西关村,15岁考取了济南省立高等学堂。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并投书章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们在校赋诗、撰文,斗争宗旨为反清灭洋。18岁那年,高亦吾率先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省城的罢课学潮,还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高亦吾的文章及极富影响力的言行,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他亲笔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肇事者”。闻讯后,高亦吾当即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民的发辫,连夜逃离济南,远赴东北。章丘县衙接到逮捕令后,立即派人到西关高家进行严密的搜查,未见其人,便将其霜染鬓发的母亲投监入狱,施刑后又锁进铁牢。
高亦吾辗转漂泊半月,经友人介绍,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在这里,他初识了入校新生周恩来,见他精明睿智、气宇轩昂且胸怀壮志,课下便常向他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理,沉痛地诉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之举,使其听得义愤填膺、泪光盈盈。高先生还将邹容19岁时写的《革命军》一书赠给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信念。高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星期天,还同他上街“散步”,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地说:“这些外国列强协同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容忍!”周恩来时时处处受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辛亥革命爆发后,高先生率领师生涌向长街游行示威,振臂高呼:“鞑虏不除,民国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周恩来彻底觉悟了,返校后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辫,发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913年,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就读。临别之际,高先生为周恩来命字“翔宇”,寓意深远;周恩来则奋笔疾书:“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署名“翔宇”,表示对“翔宇”的认可和对恩师的敬重。三年后,由于战乱不息、政局不稳,高先生辞校赴京到赵伊公署任职。其间,周恩来曾两度进京探望,高先生警觉地叮嘱周恩来,“你在天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你务必当心!”周恩来返津不久便被捕入狱,高先生闻讯心急如焚,奋力投入营救,终使周恩来脱离虎穴。
岁月如流,人世沧桑。高先生重返济南后,应邀在省建设厅任职。“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公职,返回章丘,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生知其是“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到西关私塾任教。1939年章丘沦陷,高先生赴济避难。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高先生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1941年春节刚过,高先生突患脑膜炎,遂还故乡。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爱子高肇甫:“日后,一定要想方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让他指引前程!”2月5日子夜时分,这位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一代师表与世长辞,终年60岁。
1947年4月的一天下午,章丘警察局局长带领部下闯入高先生家中,以“私通共匪”的罪名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在牢中受尽酷刑。1949年7月,高肇甫遵照父亲遗嘱给周总理写信,历数期间的境况和怀思之情。不久,总理回信,召肇甫进京,在中南海两人长谈三小时。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不禁悲恸万分,数次泪流满面……
后来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于政务院档案科工作。周总理一生高风亮节,身在高位从未照顾过任何一位亲属,对高肇甫的安排可谓“仅此一人”。
(摘编自《齐鲁晚报》王绍忠《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相关链接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较好的小学,从校长到教员都是社会名流。高亦吾初进课堂,就遭遇到一位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少年学生的质疑发难,这位少年一连提出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他就是当时年仅13岁的周恩来。高亦吾对这位气宇轩昂的少年非常赏识,从此30岁的高亦吾同13岁的周恩来结成了忘年之交。(摘自《章丘名人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高亦吾在济南省立高等学堂学习期间,投书维新志士章太炎并在其启发和引导下,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 |
B.山东巡抚周玉山亲笔签署通缉令,章丘县衙派人到章丘西关高家进行搜查,未见高亦吾,便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受尽酷刑。 |
C.高亦吾一身正气,怀有满腔爱国之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深深影响着周恩来,最终使周彻底觉悟,剪掉发辫,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
D.高亦吾因战乱离沈进京到赵伊公署任职期间,周恩来曾两度探望;后周入狱,高亦吾奋力营救,最终使周脱离虎穴,二人因此结为忘年之交。 |
E.高亦吾弥留之际叮嘱爱子要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高肇甫遵照父亲遗嘱给在京的总理写信,很快接到总理回信并进京,得到了总理的妥善安排。
(2)高亦吾是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3)文章写高亦吾的身后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高亦吾是周恩来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材料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养在深闺人未识(有删改)
鲍鹏山
①写出“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题目,我是在说,儒家学说到了荀子,如同深闺美人一般,初长成啦!春心动啦,可以嫁人,相夫教子啦。嫁谁呢?当然是嫁与帝王家。相夫,就是相帝王,这“相夫”之“相”与“宰相”“垂相’之“相”是一个意思。“教子”教谁呢?教化人民啊。官为父母,民为子女,视民如子嘛。当然,更下之,则民为禽兽,如此更需驯育,教民也就成了“牧民”的重要手段;先驯化之,然后再驱使之。汉代官职中,“牧”,就是把民当禽兽“牧”。生而野性,何以能牧?当先教之。以何教之?以荀子思想。“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桃夭》),荀子思想确实很宜帝王之家。
②大约在八十岁(一说五十岁)的时候,荀子做出了一个不论对儒家学派还是对中国学术都极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打破“儒者不入秦”的传统,去秦国考察。八十多岁了,这匹儒家的老骥,仍志在千里,也真是一位壮心不已的烈士。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举动,它预示着儒家的仁政学说,将与专制统治联姻,开始对帝王暗送秋波。在秦国,他不仅大拍应侯范睢的马屁,自打嘴巴般地夸奖秦国官吏如何好,人民如何乖(以前,在《性恶》篇中,他可是大骂过秦地百姓不懂礼义的),而且还与秦昭王进行了颇有意思的对话,极似产品推销者与买主之间的讨价还价。秦昭王对儒家学派颇不以为然,他对荀子说:“儒者对国家没有用处。”摆出一副拒绝的姿态。荀子在秦昭王面前全没有孔孟的骨气与正气,局局于阐明儒者之用,屑屑于表明投怀送抱之心。他说: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守臣子的本份,是非常敬重他的主上的。主上录用他,就守职本朝,事事相宜;不用他,就退处乡里,恭恭谨谨,必定做一个顺从的百姓……职位在别人之上,他就是辅佐王公的干材;职位在别人之下,他就是国家的能臣、君主的瑞宝。(《儒效》)
③多好的一块“宝贝”!严守臣道,尊崇君主,即便被遗弃,也做个顺顺遂遂的良民!孔子说“君子不器”,庄子是“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孟子是不官不王,而荀子则屑屑于证明儒者是国君最顺手最有用的“器”!近来学者们在谈什么“政统”与“道统”,若荀子,何来“道统”?“道统”不过是“政统”的“臣妾”而已!
④经他改造过完善过的儒家学说,综合先秦各家学说中的治世良策,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专制统治的内法而外儒的政治理论。“养在深闺人未识”毕竟是不甘心的,既然“天生丽质难自弃”,当然渴望“一朝选在君王侧”,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二百多年前的荀子就已在那里眼巴巴地盼望着了!
⑤公正地说,鲁国的国君,还有权臣季氏,对孔子还是很尊重的,也很想和他合作,但他们就是找不到和这个固执倔强的老头子沟通的途径,他们与孔子总是话不投机,道不同而不能相为谋。孟子也一样,齐宣王对他是极尊重极用心笼络的,滕文公更是小心翼翼地听从他的教导,把一线希望寄托在他的指教上。连梁惠王这样粗鲁的人也都很真诚地向他请教过有关治国的问题。但孟子一开口便“迂远而阔于事情”,他们之间,也总是对不上茬口。他们的思路,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究其原因,乃在于孔孟等人悬的太高,立论太苛。他们都热衷于使自己的理论完美,以追踪所谓古代圣王的治迹,而不介意其与现实间的差距。孟子希望“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但假如没有人能跟从而来怎么办昵?那他们也就自甘于其理论的寂寞,而不愿使自己的理论贬低降值。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们的理论和兴趣,都集中在对现实的抱怨和批判上,至于能否与他们合作,这倒是次要的。
⑥这种倾向,至荀子,则为之一变。他关注的是用,是器,而不是道本身的完善。理论而求为器,不就是御用的开始吗?不就是堕落吗?
⑦使一种理论更完善,有两种方式选择;一种是使理论本身更具理性,更具逻辑性,更具有合目的性;一种则是努力使理论更具适用性。前者往往使理论趋近于理想境界,成为一种空想式的乌托邦,后者则往往使理论蜕变为实用工具,增加它的御用性。荀子显然更重视的是其实用性、合用性。他在小心的寻找理论与现实的契合点,寻找学术与世俗政治合作的途径。为此,他不再自居王者之上,不以道自任,而是甘心去做一个忠实的、勤勉的、尽职尽责、呕心沥血的幕僚。他把兴趣与精力都放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而把方向性的、价值取向性的大问题交给“君”去做决定了。臣民们只是去完成君主制定的长期或短期目标,目标由君主决定,方向由君主把握,蓝图由君主绘制,理想由君主确立,我们只是去无怨无悔地完成这些任务,而对这些任务的合理、合法性不能思考,更不能诘问。理论完全工具化了。道的沦丧自此拉开了序幕,人的沦丧也从此开始:当我们放弃了思想,我们即只能是工具性的存在。
⑧是幕僚,就要一方面能把握大局,窥测方向,预测未来,有良好的规划与安排,适时地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一方面又要能委曲求全,坚韧不拔,忍让周曲,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坚持合作第一。像范增就不是一个好幕僚,因为他一受气,就不合作了。范增是有一些孟子式的脾气的。按他的年龄,大约其生年与孟子卒年基本相接。他一出场,便是一位古稀老者,指点着项梁项羽一点一点由弱到强。他本人也被项羽尊为“亚父”。这种精神地位,很像是“王者师”,而不同于荀子式的低眉顺眼的幕僚。同是老人,范增的性情,偏狭、急躁,爱钻牛角尖,凡事爱一蹴而就,一了百了,不知变通与耐心等待。而荀子则全没有这位“亚父”的毛病,他的高寿使他更沉稳,虑事更周详,立论更公允平实。他不像范增那样,“好奇计”,他更注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不急不躁,不愠不火,老成持重。俨然一个好幕僚!可惜秦昭王有眼无珠了!
(声明:选文未必代表命题人观点)结合全文,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道统’不过是‘政统’的‘臣妾’而已!”这句话的妙处。
本文围绕荀子的儒学展开,请据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⑧自然段引入谋士范增这一素材的作用。
儒家学说发展至于荀子,就更加重视其器用性。对此作者是如何评价的?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态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先秦诸子‘反智’论”考辩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愚民”政策来源于先秦诸子的“反智”思想——比如几乎已成学术公论的法家的“愚民”主张。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废乐坏、世风浇漓的时代。先秦诸子在面对现实时都存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其具体表现,则是先秦诸子对智巧奸猾、华而不实、巧言令色等诸多不良社会风气的激烈批判。可以说,出于对现实奸佞诈巧之人依靠其“智”败坏社会风气的强烈憎恶,转而高度赞扬古代民众以“愚”为内涵的性情、气质。如《老子》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韩非子·六反》对所谓“辩智之士”的批判则更为直接:“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
周王室的式微与礼乐政治制度的涣散,导致了原本统一的思想文化秩序的分裂和混乱,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争相斗艳的思想格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原本清晰甚至绝对的是非标准在争鸣语境中逐渐变得模糊化、相对化起来。各家学说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时,几乎都把批判的矛盾对准了与自己政治思想观点不相吻合的其他学派,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是非观和智愚观,即:人们在和别人辩论时,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己是聪明的,别人是愚蠢的。《荀子·荣辱》篇对此有深刻的阐述:“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在是非标准无法统一的时代,有关孰“智”孰“愚”的争论只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智”、“愚”概念的运用亦由此而混乱起来。
因此,先秦诸子“反智”的相关言论,既非简单地反对人们智力水平的提高,也非单纯反对人们接受和掌握知识,而是在“人愚我智”的辩论语境中对其他知识体系的反语批判。由此,道家的“反智”言论,并非简单地反对“知识”、“智慧”,毫无疑问,道家当然需要百姓掌握道家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智慧,否则他们谈那么多教化思想纯属多余;他们反对的只是那种尚未觉醒的但又“自以为智”的那些人。法家的“反智”言论,亦应作如是观。法家甚至还提倡一种洞察历史教训和自然道理的大彻大悟的“智”,《韩非子·主道》说:“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韩非子·八经》称:“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己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先秦诸子不仅不“反智”,还非常强调对缺乏知识的普通百姓进行教育引导的必要。他们普遍意识到,百姓在是非判断及利害辨析能力方面的知识欠缺也即“民愚”的社会现实往往使其成为各种“异端邪说”蛊惑欺蒙的对象,所以他们时刻警惕百姓被其他学派观点“蒙蔽”而“受骗上当”。荀子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如《乐论》说:“明王已没,莫之正也。愚者学之,危其身也。”在先秦诸子看来,有效克服无知百姓被其他学说蛊惑毒害的办法,就是必须精确阐述自己学派的“救世之道”,争取百姓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各学派从自己政治立场出发进行的开启民智、教化民众的过程。
理性客观地说,各个学派的知识无疑有其现实及逻辑的合理性,但在诸子各执一偏的时代,不同立场视角下的知识功能自然不同,有些知识知道了会坏事,不知道反倒是好事,由此产生“反智”倾向。先秦诸子的“反智”逻辑,其实质在于反对其他学派的知识,由此凸显本学派知识的重要性,这也折射出先秦诸子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治国理念。
(选自《“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作者宋洪兵,有较大删改)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百家争鸣、争相斗艳的思想格局也带来了原本清晰甚至绝对的是非标准逐渐模糊化、相对化的问题。 |
B.法家的“反智”言论并非简单地反对“知识”、“智慧”,在某些情况下,法家甚至还提倡一种洞察历史教训和自然道理的大彻大悟的“智”。 |
C.“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己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说明道家也需要百姓掌握道家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智慧。 |
D.在先秦诸子看来,有效克服无知百姓被其他学说蛊惑毒害的办法,就是精确阐述自己学派的“救世之道”,来教化百姓。 |
作者认为先秦诸子并不“反智”,他提出的理由不包括( )
A.在礼废乐坏、世风浇漓的时代,先秦诸子批判“智”,赞扬古代民众以“愚”为内涵的性情、气质是出于对现实奸佞诈巧之人依靠其“智”败坏社会风气的强烈憎恶。 |
B.先秦诸子“反智”的相关言论是在“人愚我智”的辩论语境中对其他知识体系的反语批判。 |
C.先秦诸子的知识虽然分属各个不同的派别,在不同立场视角下的功能也不相同,但都有其现实及逻辑的合理性。 |
D.先秦诸子的“反智”逻辑,其实质在于反对其他学派的知识,由此凸显本学派知识的重要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3分)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节选)
铁 凝
1.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2.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3.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原来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4.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5.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6.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7.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了。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8.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止步。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如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
9.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让你在不设防的情景中享受自由王国里本真的自己。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开头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试从写作技法和写作目的上,对第7段进行简要分析。
该文内涵丰富。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请简要分点列出。
作者希望一代代人努力保存好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你对此有何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中国瓷器艺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英语的“China”既是瓷器的意思,又指中国,可见瓷器与中国的关系何其密切。现在,瓷器不单是使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用具,其精湛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深藏其中的艺术内涵、工艺技巧、科学知识、各朝代的历史情况,以及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等,均是饶有趣味的研究题材。
瓷器是用瓷石或高岭土做胎,在1200°C左右的高温中烧成,胎体较陶器坚固,且经久耐用的器皿。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不仅使器物具有美观效果,而且便于清洗。
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便于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由于制瓷原料成本低,瓷器可以大量生产,与金、银、铜等金属器物相比,瓷器既经济又实用,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得世人喜爱。
瓷器不仅是可供使用的物质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美学鉴赏性和收藏价值,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瓷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
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发展期,这时期以青瓷独盛为主要特征,且历久不衰。
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除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外,其它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也尽显风采。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五大名窑外,宋代还形成了八大瓷窑体系。
宋代,与宋王朝并存的还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地区的瓷器,以鲜明的游牧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著称于世。元朝,当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后,不仅迅速发展为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行销海外的主要品种。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成功,也是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中国瓷器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各种高温及低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技术,也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下列对“中国瓷器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精湛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
B.中国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由于制瓷原料成本低, 经济实用,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受世人喜爱。 |
C.中国瓷器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美学鉴赏性。 |
D.中国瓷器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是用瓷石和高岭土做胎,在1200°C左右的高温中烧成的,胎体较陶器坚固,经久耐用。 |
B.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发展期,这时期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代表。 |
C.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其他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尽显风采。 |
D.宋朝出现的成熟的青花瓷,迅速发展为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瓷器行销海外的主要品种。 |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中国瓷器深受全世界欢迎”这个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
C.经典阅读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
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清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