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火烧云
粱爽
我喜欢过一个女孩。
她名字叫夏梦,读中学时在我隔壁班级。
如果我说我喜欢夏梦,于小毛一定会把牙笑掉。因为我和她完全就是两类人。整个中学时代,她一直是我们年级的第一名,而我一直是我们年级的倒数第一名。
第一次看到夏梦,我便喜欢上了她。那天,我正在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被罚站,她进来送作业,穿着白衬衫牛仔裤,梳着蓬松的短发,英气逼人。她经过我身边的时候,我连忙低下头,直到用余光看不到她了,才敢再抬起头。人生第一次,我感觉自己的样子很糗。
从此,我便像间谍一样挖空心思打探她的一切。他们说,她很高傲,是班长,还是语文课代表。他们还说,她父母都是教师,对她管教很严,她每天放学就回家,从来不在外面玩儿。知道这一切,我有点儿同情她,总想有一天能带着她到处逛逛。一想到这儿,我就豪情万丈。可想归想,我知道这个心愿很难实现。
自从喜欢上了夏梦,不管于小毛怎么挪揄,我都不愿意再逃学。我喜欢趴在窗台上等夏梦的出现。如果我看到了她,我会像过节一样开心。如果她恰好也看到了我,我就比过年还快乐:特别是窗外有丁香花开的时候,晚上的梦里都是丁香花醉人的香味儿。
上课的时候,无论是哪个老师讲课,于我来说都是在听“天书”。我只干一件事一一练字。“字帖是夏梦的作文,是学校举行作文展览的时候,我在操场后面的橱窗里偷偷撕下来的。有一天,我得自己的字简直跟夏梦的字没什么区别,就用彩色的信纸抄了一首汪国真的诗,通过邮局寄给了她。
后来,我又听说她喜欢歌手郑智化。只要遇到她,我就用口哨吹一句郑智化的歌。我注意到,每次她的嘴角都会微微上扬。可始终,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
我美好的中学时代很快就结束了。她考入我们那里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而我去了一家技校学电器修理。重点高中在小城的最东边,技校在小城的最西边。每天晚上,我会沿着201国道,先是骑上一段长长的上坡再是一段长长的下坡,准时到达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待夏梦下晚自习,然后骑着车子默默地跟在她身后,保持着不远不近大概20 米的距离。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三年。我曾希望老天能给我一次英雄救美的机会,但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给了自己一耳光,我更希望她永远都是平安的、宁静的、快乐的。
高考前的一个晚上,不知为什么,每天跟夏梦一路回家的女孩儿没有出现。我明显感觉到,有几次她放慢了速度。她只要放慢速度,我便放慢速度。我知道,她一直都知道我在她身后,否则她不会有那么多夸张的笑声。我有很多话想对她说,可是我的理智提醒我不能,因为马上就要高考了,我不允许自己打扰她。
终于等到了放榜的那一天,我在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到了夏梦。她穿着一件碎花蓝连衣裙,蓬松的短发已变成高高的马尾,如同清水荚蓉一般清纯美丽。
“你喜欢我?”这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愣,不知该怎么回答。
“我知道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没等我回答,她便挽起我的手。我们手牵着手走遍了学校周围所有的马路,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后来,送夏梦回家的时候,路过一个铁路桥,我们坐在桥旁边的水泥台阶上,看天边的火烧云,又红又美。
“我知道那首诗是你寄给我的,没想到你的字和我的那么像。”我的脸一下予变成了火烧云。
“你为我做的一切我都知道,可我们两个是不会有未来的,我父母一定不会接受你。”我想说点安慰她的话,喉咙里却像哽住了什么东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紧紧握了握她的手。她一下子趴在我的肩头嘤嘤地哭了起来,但哭声很快就被火车的汽笛声给淹没了。
夏梦考上了南方一所很有名的大学,我再也没有见过她。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坐在铁路桥旁边的水泥台上发呆,听着火车的汽笛声,想着夏梦那张梨花带雨的脸。
多年以后,我意外地收到一本不知从哪儿寄来的诗刊,里面有一首署名夏梦的诗。那首诗,我反复读了很多遍,还抄下来想读给于小毛听。于小毛被我吓跑了,其实我也不懂诗。只记得她在诗里说,她喜欢火烧云……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我的情感历程,真实细腻,可亲可感。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感动。
B.本文没有尖锐的对立冲突,只是和风细雨,慢慢叙述一件生活中很平常的的事件,于琐碎中窥视人生。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与夏梦的相会相爱相别,这一切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D.小说极富现实主义特色,真实地反映了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否定了他们的不成熟的感情

E.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我曾希望老天能给我一次英雄救美的机会,但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给了自己一耳光”,说明我的纯真善良。
(2)小说为什么以《火烧云》为题目,请说说这个题目的含义和好处。
(3)小说中的夏梦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我和夏梦的感情是悲剧还是喜剧,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语段分析
奏丹麦进行曲,喇叭奏花腔。国王、王后、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罗森格丝兹、吉尔登斯吞及余人等上。
…………
哈姆莱特 不,我现在也没有那个意思。(向波洛涅斯)大人,您说您在大学里念书的时候,曾经演过一回戏吗?
波洛涅斯 是的,殿下,他们都称赞我是一个很好的演员哩。
哈姆莱特 您扮演什么角色呢?
波洛涅斯 我扮的是裘力斯·凯撒;勃鲁托斯在朱庇特神殿里把我杀死。
哈姆莱特 他在神殿里杀死了那么好的一头小牛,真太残忍了。那班戏子已经预备好了吗?
罗森格兰兹 是,殿下,他们在等候您的旨意。
王 后 过来,我的好哈姆莱特,坐在我的旁边。
哈姆莱特 不,好妈妈,这儿有一个更迷人的东西哩。
波洛温斯 (向国王)啊哈!您看见吗?
哈姆莱特 小姐,我可以睡在您的怀里吗?
奥菲利娅 不,殿下。
哈姆莱特 我的意思是说,我可以把我的头枕在您的膝上吗?
奥菲利娅 嗯,殿下。
哈姆莱特 您以为我在转着下流的念头吗?
奥菲利娅 我没有想到,殿下。
哈姆莱特 睡在姑娘大腿的中间,想起来倒是很有趣的。
奥菲利娅 什么,殿下?
哈姆莱特 没有什么。
奥菲利娅 您在开玩笑哩,殿下。
哈姆莱特 谁,我吗?
奥菲利娅 嗯,殿下。
哈姆莱特 上帝啊!要说玩笑,那就得属我了。一个人为什么不说说笑笑呢?您瞧,我的母亲多么高兴,我的父亲还不过死了两个钟头。
奥菲利娅 不,已经四个月了,殿下。
哈姆莱特 这么久了吗?嗳哟,那么让魔鬼去穿孝服吧,我可要去做一身貂皮的新衣啦。天啊!死了两个月,还没有把他忘记吗?那么也许一个大人物死了以后,他的记忆还可以保持半年之久;可是凭着圣母起誓,他必须造下几所教堂,否则他就要跟那被遗弃的木马一样,没有人再会想念他了。 
高音笛奏乐。哑剧登场。
一国王及一王后上,状极亲热,互相拥抱。后跪地,向王作宣誓状,王扶后起,俯首后颈上。王就花坪上睡下;后见王睡熟离去。另一人上,自王头上冠,吻冠,注毒药于王耳,下。后重上,见王死,作哀恸状。下毒者率其他二、三人重上,佯作陪后悲哭状。从者舁王尸下。下毒者以礼物赠后,向其乞爱;后先作憎恶不愿状,卒允其请。同下。
奥菲利娅 这是什么意思,殿下?
哈姆莱特 呃,这是阴谋诡计、不干好事的意思。
奥菲利娅 大概这一场哑剧就是全剧的本事了。 
致开场词者上。
哈姆莱特 这家伙可以告诉我们一切;演戏的都不能保守秘密,他们什么话都会说出来。
奥菲利娅 他也会给我们解释方才那场哑剧有什么奥妙吗?
哈姆莱特 是啊;这还不算,只要你做给他看什么,他也能给你解释什么;只要你做出来不害臊,他解释起来也决不害臊。
奥菲利娅 殿下真是淘气,真是淘气。我还是看戏吧。
…………
文段开头两句叫做什么?有什么作用?
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
概述演员表演的哑剧内容。简要谈谈写作目的是什么?
“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这可不是你们填鸭子的办法。”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三)其实,一切都可以改变
①置身于大城市的车站,我作为一名异乡的陌生来客在徘徊左右。一个人走幽静的地铁通道,一个人倾听那流浪吉他手的罕为人知的经历及蕴存苦涩辛酸而耐人寻味的歌声,一个人在火车候车室静静的等候三个小时之后才出发的火车。无聊之极,便看看窗外,看那些举着牌子专注而焦急等候亲人朋友的人们,那一张张被汗水浸渍的却又精神十足的脸,看他们拥抱亲人的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泪水和笑声让不存在生命的车站似乎也有了欣慰的表情。我厌倦每天一成不变的工作,没有乐趣不存在动感。却惟独喜欢车站里透露的那种热闹的体味,它像是一名出色的放映师,映演着生活的一切,苦的、涩的、闲的、乐的,像人生浓缩的舞台,虽然有点杂、有点乱、有点浮躁。但真正的人生,我们必将见证这一切的一切。
②我在候车室认识一位异乡的朋友,同样是第一次踏出家乡热土的两颗心在陌生的异乡土地上相碰在一起,便多了几分默契和亲切感。简单的几句问候,他便谈到此次出门的原因。他是在百忙之中放下自己经营公司的事项而看望一位挚友来的。他谈到这位朋友,话语中便多了几分感叹和无奈。他原本很恨他,只因他刚进去一家公司做事,便在一次小小失误中,被这位担任领导的朋友扣除了20%的绩效金,还成了通告中的人物,他为之不满,为之愤愤不平,工作中,不管他的朋友怎样努力的想解除一切的误会,他都固执的连问声好都觉得是奢侈的事情。但渐渐的,他开始发觉,朋友会在同事生日会上小心翼翼的留一块生日蛋糕给加班加点的他,在端午节的日子,为他煞费苦心的留存两个粽子,在炎炎夏日恰到好处的在他零乱的办公桌上放几颗鲜嫩的荔枝,为他熬夜悄悄地修改不甚完美的文案。在一个节假日的午后,他跟他这位诚恳的上司说了三个月来第一句话,谢谢!他看见他那惊喜的表情,孩子气十足的大叫一声“万岁”!他笑了,从此,公司里就多了一对同欢乐共奋斗的难兄难弟,他们的友谊在工作上的合作,生活中的照顾中渐渐巩固和加温。
③ “我们是在上一年的年度体检中知道他得绝症的,是晚期肺癌。”他说到这里,声音低迷而悲伤,我看到那零乱刘海下略微潮红的眼睛,在这异乡的环境中,那双眼睛像锋利的刺一般,让我格外的感到心痛和酸楚。“医生说他最多只能再坚持一个月的时间,——我想陪陪他,就谈谈以前,谈我怎么恨他,又怎么原谅他,谈以前好多好多的事,好多好多的人——”“你应该有很多公司的事情有处理吧?”我问。“我可以用我一生的时间陪伴我的公司,但我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和我的朋友一起度过。可以和我的朋友一起过,一个月的时间!”他重复了最后一句话,孩子气的努力在疼痛中使自己微笑着。
④在火车上,望着窗外渐渐逝去的风景,我为故事中的两位朋友,为他们的友谊,流下了泪水。人真的很奇怪,讨厌一个人,可以因为他在你压抑苦闷的时候倒上一杯清茶,在他有意无意的关怀里豁然的觉得之前的一切不过是一场误会,但有时候,我们却又会很固执的小气巴巴的恨一个人甚至不惜搭上自己一辈子的时间。人类的爱恨情仇真的很奇怪,像京戏里变化万千的脸谱,让人猜不透其中深藏的奥秘。
⑤其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改变,改变现状,改变方向,改变面貌。或许,好与坏没有明显的界限,重要的是,我们在改变中成长,在改变中酝酿着成熟。
⑥死结,在细心与努力中,终究会有解开的一天!
(《青年文摘》2005年1月作者周涵)
第①中写到了“置身于大城市的车站,我作为一名异乡的陌生来客在徘徊左右”。结合本节,你如何理解“徘徊左右”的内涵。
第②中说“他谈到这位朋友,话语中便多了几分感叹和无奈”。试分述“感叹和无奈”的具体内容。
第④中为什么说“我为故事中的两位朋友,为他们的友谊,流下了泪水。”结合全文作答。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是一个思想的流浪者,对生活深感无聊而生活颓废,没有工作只能到大都市来徘徊左右。
B.和“我”同行朋友的故事感染了“我”,“我”体会到生活只能自己去品味,在细心和努力之中我们会慢慢找到她蕴涵的秘密。
C.“两颗心在陌生的异乡土地上相碰在一起,便多了几分默契和亲切感”说明我们同病相怜。
D.苦的、涩的、闲的、乐的,是浓缩的人生,这就是真正的人生,我们不必为此而心浮气躁,而要积极努力。“死结,在细心与努力中,终究会有解开的一天”包含了“我”的感悟。

(二)
[合众社新得里1948年1月30日电]①甘地今天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甘地刚被刺,孟买就爆发了骚乱。
②这位被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与当日下午5时45分(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在他16岁孙女玛妮怀中死去,享年78岁。
③就在半小时以前,一个名叫拉姆•纳脱拉姆的狂热的印度教徒用左轮手枪向甘地连开三枪,子弹射进了他那由于多年苦行和经常绝食而边的衰弱不堪的身躯。
④甘地是在波拉宫的华丽花园中遇刺的。当时在场的有他的一千名追随者。他正带着这些人来到一座塔前,这里是他经常做晚祷的地方。
⑤甘地穿着平日爱穿的口袋一般肥大的土布印度袍。他在离那座小塔几步远的地方遭到枪击。
⑥甘地当即摔倒在地。他用印度教徒常用的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
把上面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本文是人物通讯,开头有何特色,试分析。
分析第⑥段这样细致的记叙的含义。

(一)
①甘地是在波拉宫的华丽花园中遇刺的。当时在场的有他的一千名追随者。他正带着这些人来到一座塔前,这里是他经常做晚祷的地方。
②甘地穿着平日爱穿的口袋一般肥大的土布印度袍。他在离那座小塔几步远的地方遭到枪击。
③甘地当即摔倒在地。他用印度教徒常用的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
④死前,他没有说一句话。然而,就在他遭到枪击前的一刹那间,他说:“你来晚了。”有的目击者认为,这句话是他说给凶手听的。
⑤这名凶手一直站在花园小径旁,双手合十,做出印度教徒顶礼的样子。然而,他的手心中却藏着一支小口径左轮手枪。他向甘地连开三枪后,又开第四枪企图自杀。然而,这颗子弹只不过擦破了他的头皮。
⑥枪声很像爆竹声响,片刻后,甘地的追随者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立即像发了疯似的扑向凶手。如果不是警卫人员及时用步枪和刺刀把他们隔开,凶手早就被撕成碎片了。随后,警方把凶手带到了保护性拘留所。
⑦甘地迅即被运回波拉宫,放在一张床上。他的头枕在孙女的双膝上。过了一会儿,她对悲痛的人群——其中有印度总理潘迪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巴普(父亲)死了!
⑧这时,玛妮站立起来,又盘膝坐下去,坐在这位伟人的遗体旁——这位伟人为和平与人道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生命。玛妮念诵起流传千年之久的印度教经文。
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你来晚了:
为什么甘地的孙女称他“巴普(父亲)”?
简评一下“甘地”的形象。

(三)拓展阅读
祈 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