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叙述,符合中心地理论的是
A.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正比 |
B.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
C.在理想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正方形 |
D.相邻高级中心地之间相距较近,相邻低级中心地之间相距较远 |
下图为等高线分布图,若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皆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递减,完成2--3题。若四幅图中的等高距皆为50米,比例尺分别为1:10000、1:20000、1:30000、1:40000,则其坡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①>④ | C.①>④>③>② | D.④>①>③>② |
若四幅图中的比例尺皆为1:10000,等高距分别为10米、20米、30米、40米,则其坡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 | B.④>③>②>① | C.①>④>③>② | D.④>①>③>② |
某地往西是东半球,往东是西半球,往南是寒带,往北是温带,该地的经纬度是
A.30°N,160°E | B.23°26′N,20°W |
C.66°34′S,20°W | D.66°34′S,160°E |
读某城市内部和对外联系路线图,完成小题。最不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对图中路线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内部道路网比较合理 |
B.城市内部道路不宜改造成为“井”字形 |
C.城市内部联系十分便利 |
D.高速公路、铁路应穿越城市中心 |
图中分别表示不同含义的“最佳人口规模”。图中四条曲线的含义分别是:MB: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效益的增加量,MC: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费用增加量,AB:城市中人均效益,AC:城市人均生活费用。其中,对现有居民来说最合适和对决策者来说最合适(假如决策者仅仅考虑最大的城市总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小城市规模分别是()
A.P1 P2 | B.P2 P3 | C.P3 P4 | D.P1 P4 |
下图为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上海市2005年外来常住人口总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A.中心城区 | B.东、北部郊区 |
C.西、南部郊区 | D.不确定 |
图示期间影响外来常住人口增长幅度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 | B.地价 | C.人口出生率 | D.环境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