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在他看来,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 A.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
| C.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 D.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开始采用的“新能源”主要有( )
①煤炭②石油③电力④核能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9世纪中期,促使工厂摆脱水力等自然条件限制,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世界市场的扩大 |
| B.蒸汽机的改良 |
| C.电力的广泛使用 |
| D.内燃机的创制 |
“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沿亚非利加南岸,逾好望角,达印度,回航以归欧洲。” 在□□□填写的航海家应是( )
| A.迪亚士 | B.达伽马 | C.哥伦布 | D.麦哲伦 |
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刊发了一篇题为《CHINA’S NEW FACE》的主题文章,封面图片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拿着一瓶可口可乐,面带微笑。这体现出当时的中国( )
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②民众生活发生改变
③市场经济体制确立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看法评价的是( )
| A.农业合作化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C.人民公社化 | D.乡镇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