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材料一 阅读下列表格:
表1 1851年至1913年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 |
1851年 |
1855年 |
1913年 |
在校大学生 |
12400人 |
16760人 |
77484人,每万人中有大学生学历的为11.3人 |
表2 1801年至1900年英国、法国、德国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
国家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重要科技成果(个) |
198 |
219 |
356 |
——据潘迦华《论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的德国科技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2)根据材料二,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
材料三 在1338年的佛罗伦萨9万人口中,约有8000一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这些儿童在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此类教育很适合意大利城市商业社会的需要,实用和职业性是其显著特色。……少部分学生进入“拉丁学校”学习。1 5世纪随着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拉丁学校教育内容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人文主义者把他们的理想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世俗教育,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人们的宗教知识,而是注重培养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人文主义教育是“自由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它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贵族教育,真正能享受人文主义教育的是那些君主、显贵和富裕市民的子女。——《欧洲文艺复兴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14-16世纪意大利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史料意识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关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3)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血与火的历史
一种馋嘴而且是贪狠的国蠹,会破坏世界,用一条篱栅把好几千亩地圈起。佃农从地上被逐出,他们的财产被用诡计或压制的方式剥夺掉。……那些不幸的人们想尽办法,只有离乡背井了……他们的本来不值多少钱的随身家当……等到他们在流浪生活中把卖来的钱花得一干二净,他们就只有盗窃,受绞刑的处分,否则就是挨家沿户讨饭了。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请回答:
(1)托马斯·莫尔所描述的这种现象史称什么?始于何时?
(2)这些馋嘴而且贪很的国蠹寓指哪个阶层?
(3)如何看待这种历史现象?
众人之治与独人之治
材料一:“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材料二: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是“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
材料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请回答:
(1)古代罗马与中国的秦朝在法制方面的不同点是()
A.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 B.对后世影响广泛
C.法律条文非常严苛 D.维护的是少数人的利益
(2)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B.都曾经历过君主制
C.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 D.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材料一所反映的政治制度以古代何处最为典型?
(4)材料三记载了秦始皇废寝忘食地批阅奏章,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5)完成下表
民主政治 |
君主专制 |
|
政治基础 |
||
基本特点 |
||
决策机构或人 |
||
存在合理性 |
封建时代:
材料一
封建主义打造了欧洲。11和12世纪,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
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也强烈地为中国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问题:
(1)西欧封建制度出现于何时?
(2)11、12世纪,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欧洲,其“青春期”和“活力”主要表现在哪里?
(3)材料二中所说 “蛮族”主要指哪些民族?他们是怎样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中国文明的?试举一例说明。
(4)结合所学知识,请概述11、12世纪中国、西欧历史发展呈现出哪些显著的不同?
思想耀千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其创建性的见解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
——选自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
(1)列举“轴心时代”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的至今仍影响我们精神生活的人各一位。
(2)在轴心时代,中国产生的什么“见解”最有影响力?请概述其主要影响。
(3)你是怎样理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轴心时代,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的”?请列举史实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