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斗争和妥协是政治史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材料二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2)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的形成,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材料四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4)材料四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英国内战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
材料二 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1915年春,在伊普尔战役中,德国首次使用毒气,英法损失惨重。
材料三 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德国以大量的炮弹、毒气弹向凡尔登倾泻,法军……终于第一道防线失守,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以上均摘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5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战场的西线:

材料二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个师
130多万人

请回答:
(1)在材料一图中的空格中填注重要战役。(3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3分)
(3)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对法国有何重大影响。(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就已经让位给美国了。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二 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英国的黄金储备量从1913年的2亿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亿。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材料三 它(日本)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由于德国实施潜艇战,协约国船只遭到打击,日本海运业首先发展起来。海运业又带动了其他行业,工农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兴办企业投资越来越狂热化,公司利润成倍激增。大战期间,对外贸易增加4倍,银行资产增加2倍,各项生产平均增长1倍。1914年至1919年工业总产量实增1.8倍,其中尤以造船和海运最为突出。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1914年至1919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额累计30多亿日元,除抵偿日本战前所欠外债17亿日元外,还购买英、法、俄战时公债和贷给外国27.7亿日元。
——以上均摘自吴于廑、齐世荣编的
《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一战对英法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三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及结果。(4分)
(3)据材料二、三概括一战对美、日的影响。(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