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B.“格物致知” |
|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D.“存天理,灭人欲” |
戴高乐曾指出:“1875~1940年我们更换过102届政府,而英国仅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只换过14届。”导致这一差异的历史原因是法国()
| A.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 B.多次卷入对外战争 |
| C.国民经济发展滞后 | D.近代社会矛盾复杂 |
罗马帝国初期,掌握“公开解答权”的民间法士可以按照以往定法的精神对法律作出解释,使之成为新的法律。此举在客观上()
| A.有利于维护贵族法律特权 |
| B.彰显罗马法律的平等精神 |
| C.有助于司法独立初步形成 |
| D.导致了司法解释的随意性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
|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
|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
|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
多年来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国内史学界及官方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研究认定存在一定争议。而日本不同派系对此则存在较大差异,并有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有“虚构、夸张”之嫌。这反映了()
| A.证据充足最终能够还原历史全貌 |
| B.日本研究结论全然罔顾史实真相 |
| C.遇难人数不明阻碍屠杀事实认定 |
| D.立场先行影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
| 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
|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
| D.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