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创新是一种文化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20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冠以“新”概念的历史元素,如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0世纪末的一次改革使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材料三】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合作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四】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共体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共同体内部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比、卢和联邦德国三国农业不发达,对实行共同农业政策比较冷淡;而农业较发达的法、意、荷则积极主张实行共同农业政策。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教材
阅读上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和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
请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两国确立不同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因。
(2)试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三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并概括这些“新”的共同点?
(3)欧洲一体化是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创新,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请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欧共体在实现共同农业政策上有何创新举措?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英国内战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新经济政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一《史记•周本纪》
材料四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1分)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是哪些人?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3)材料三、四分别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盂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的只能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的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12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材料三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材料四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五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明,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六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喊这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据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七 五四以后,“他”“她”和“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湜《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5)民国期间,人们对“她”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6)“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法制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世纪的思想家黄宗羲和洛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启蒙思想家)对于君主和法治有过以下论述: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所以“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明夷待访录·原君》
“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法》
材料二:洛克认为“国王和暴君之间的区别只在于这一点上:国王以法律为他的权力的范围,以公众的福利为他的政府的目的,而暴君则使一切都服从于他自己的意志和欲望。”
——《政府论》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和洛克的政治主张。分别说明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1871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联邦制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一个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城市”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帝国法律高于各邦法律;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帝国皇帝为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兼任联邦议会主席,只对皇帝负责。宪法还规定:每个德国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自年满20岁至28岁前应在常备军中服役7年。
(2)根据材料三,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为了建立和维护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请从政治和思想任选一个方面说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中国是如何向近代民主转变的。
毛泽东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4)简要指出从筹备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的期间,我国在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

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10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轨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者是谁?其基本特征是什么?长期以来,它要解决哪些矛盾? 5分
(2)以唐、明两代为例,说说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5分
(3)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 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