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
|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
|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
|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
|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 A.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
|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 D.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法国史学家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
①辛亥革命②十月革命③工业革命④邓小平改革开放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 C.④ | D.③④ |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
| A.法律至上原则 | B.人文主义精神 |
| C.自由公正意识 | D.天赋人权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