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到:“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段话体现出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
| B.中国近代的革命性质是一场无产阶级革命 |
| C.在这条道路上,国共两党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
| D.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革命道路中中国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革命道路 |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十六年,洋纱进口量增长20.6倍,而洋布只增长27%。在甲午战争以后,手工织布业一度还有较大的发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农村手织业者利用价格低廉的洋纱织成土布,降低了成本且增强了土布的竞争能力 |
| B.洋布的劳动生产率低于洋纱的劳动生产率,洋纱的竞争能力远比洋布大 |
| 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未被破坏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
|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
|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
|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皆本 |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 B.生产能力 | C.社会制度 | D.劳动力短缺 |
马克思曾说:“垄断是一个好东西。”对此,一些史学家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这主要是指()
| A.它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 B.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
| C.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 D.它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