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 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 B.建立职称评定制度 |
C.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 D.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生 | B.民权、民生 |
C.民族、民权 | D.富国、强国 |
有学者认为:“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撩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的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南方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
A.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
B.明确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
C.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案例共同表明了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
B.“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
C.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历史巨人推动的 |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 B.民粹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生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