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 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 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 倍,英国高2.6 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建国后至1978 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从1988 年8 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 月17 日、18 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 月19 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 年—2004 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 年5 月19 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 1985—1989 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年份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物价指数 |
11.9% |
7% |
8.8% |
20.7% |
16.3% |
——据《巨变1978—2004 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16 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 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材料二战后,许多行业的企业有了工会组织,这种通过集体的力量达成协议的结果就是工作日缩短,工资提高,人们享受更多的优惠待遇,如养老金,假日工资等,各行各业的美国人都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从而促进了旅行的进一步增长。铁路运输日益衰落,全国高速公路系统的兴建,使汽车成为个人长途旅行的主要工具。商务航空的发展使长距离旅行变得容易,许多偏远地区靠陆路很难到达,但航空则比较容易。新开辟、有特色的旅游点不断增多,使旅游区呈现分散分布的趋势,旅游业在美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旅游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易永卿在《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中提到,郭嵩焘主张无论战守和都要建立在对中国和西方的详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要战,郭嵩焘强调要知己知彼,通盘筹算,慎重言战……势包括中国和西方进行交往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西方和中国相比基本形式是敌强我弱,中国应顺应形式,坚持以和为主、努力笔战的策略方针……理是郭嵩焘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态度,理包括:(1)以理相待,对西方各国要据理而行,当时中国和西方各国相比,实力不足,更要强调讲理,以便对对方可以产生制约。(2)具体谈判时要据理力争,应对得体,刚柔相济,不卑不亢(3)反对蛮干,一味言战。
材料二 郭嵩焘的外交思想长期以来颇受人们的非议,“汉奸”之类的咒骂,汹汹而至。1875年,当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驻外公使时,有人编了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作为中国最早以为亲临西方世界的高级官员和知识分子,郭嵩焘对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郭松涛把西洋诸国看作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有着自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文明的主权国家。郭嵩焘感到华夏文明在西洋人眼中已经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强调中国必须向西方取法、学习。而对中西相差的史实,郭嵩焘看到了敌强我弱的大势,盲目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外交上的基本思想。
(2)材料二对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说明理由。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说,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德国的“纪念机器”在高速运转,书店里摆满了各种出版物,研究者们把对当年德国暴行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公众。与此完全相反的是,日本却打算忘却当年的历史。日本的政治人物和学者尽管不否认他们的国家当年曾扮演过侵略者的角色,日本政府方面也做过一些道歉,但绝大多数认罪表述却是这样一种模式:“是的,但……”在亚洲,直到今天仍缺少像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下跪那样的诚心悔罪之举。
材料二 德新社驻东京记者拉尔斯·尼古拉森认为,“日本对于自己曾经是一个侵略国的自我意识非常淡漠,因为(当年美国)两枚原子弹分别落在了长崎和广岛,不少日本人自认为是受害者”。德国《世界报》刊登一篇报道认为:“日本一直存在一些民族主义团体,它们提出言论自由的民主要求,以便大肆宣扬昔日帝国的辉煌和皇军士兵的勇敢。直到今天,如果对某些岛屿的主权再次产生争议,这些极端分子就会乘坐黑色公共汽车来到中国、俄罗斯或者韩国大使馆提出抗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样是战败国,德日量过对历史的反省为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国内否认二战的历史原因还有哪些,并对这类现象评析
【改编】【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艰难曲折,第一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基本是了解和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制度、观念以及西方各种民主制度运作的状况,并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参照,提出改革中国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些构想。这些构想虽然有英国式与日本式,但都缺乏现实的可行性。构想的设计者对民主的认识也大都停留在制度设计上,有的甚至在倡导君主立宪的同时激烈的反对自由平等观念,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直到这个世纪的最后几年,西方民主主义的思想理论才通过维新派的宣传中开始得到较为准确和广泛的介绍。
——摘自徐宗勉、张亦工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出现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原因,并分析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构想的设计者对民主的认识也大都停留在制度设计上,有的甚至在倡导君主立宪的同时激烈的反对自由平等观念,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