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数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皆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注:①伊吾,西域地名。②鄯(shàn)善,西域国家名。③掾(yuàn),古代属官的通称。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数甚备,后忽疏懈更:更加
B.酒酣,因激之怒:使(他们)精神振奋
C.今虏使到数日裁:通“才”,仅仅
D.骸骨为豺狼食矣长:永远

下列各句中,都能用来反衬班超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
①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②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③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④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⑤虏众惊乱。                      ⑥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⑤⑥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胆识过人,及时洞悉鄯善暗通匈奴,并断然率众连夜奔袭,全歼匈奴使者,迫使鄯善国与汉朝结为好友。
B.班超见微知著,妙用奇计,夜歼匈奴使者,宣示了汉朝的国威和恩德,使鄯善王情愿归属汉朝。
C.班超知人善任,精心谋划,率属官和吏兵,火烧虏营,斩杀虏使,维护了汉朝的国威,使鄯善王同意接纳班超的儿子为人质。
D.班超身处绝境,临危不惧,率领全体官兵,计歼匈奴使者,完成了沟通汉朝和西域的历史使命。

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
②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选自《春洒堂文集》)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湿袖单,影乃瘦益: 更加
B.老人入坐延:邀请
C.以污贿不罢饬:规矩
D.辄屈膝叩首款迎:应对

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芋老人“知道”的一组是()
① 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②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④ 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⑥ 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不会忘记芋老人夫妇的恩情。
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于是派人寻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觉到昔日的甘甜。
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
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寓山注》序
【明】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日“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丕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原文有删节)
【注】①胼胝(pián zhT):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②慊(qiè):满意。
对下列句子中加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畚锸荷:挑
B.而幽敞各极其致:尽头
C.险者之夷:使……平坦
D.都泛月迎风堪:可以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有感触者积土成山。风雨兴
B.下平田十余亩可怪也欤
C.可以称园矣精思傅会.十年
D.园以内花木繁臣壮也,犹不如人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的一组是
①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②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③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④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家旁有座名为“寓山”的小山,原是季超、止祥两兄弟交换所得,后来被废置。二十余年后作者辞官回家,路过寓山,动了建造山园的心思.
B.作者只想在山上修建三五座房子,虽然自始至终对于客人的建议不以为然.但在修建过程中兴致愈加浓厚,朝出暮归,乐此不疲,痴迷于山园建造。
C.作者营构山园时,讲究水石、室庐与花木的搭配适宜,轩与斋、室与山房以类相从.桥、榭、径、峰高低错落;体现了虚实相映、聚散结合等特色。
D.山园的建造,始于乙亥仲冬,至丙子孟春建成草堂、斋与轩,当年仲夏又开始营建,后又经过从十一月到第二年春天的百余天修建,山园终于告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3分)
(2)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4分)
(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传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逊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动笔如飞属:属于
B.以陛下之所为沮:通“阻”阻碍
C.水旱常,尧、汤所不免数:规律
D.王安石天下乱:使……乱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以为然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B.①朕所以恐惧者②所以游目骋怀
C.①无不言害②孰能讥之乎
D.①扶老携幼困苦状②羡长江无穷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安石力主变法和变法遇阻的一组是

A.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
B.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
C.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
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
D.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⑵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日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日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必金人胁朝廷以勤王之师尔缓和
B.公纯之诘难,责难
C.寅出午通“返”,返回
D.敌大至,汲之为……而战死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麾众阵以待听送其家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三月城中有材武愿从军听留
C.凡仕此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国家致死捐金帛飨士,战守计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汲认为“诏书未可遽信”,理由是诏令到达的时间过长,议和之后没见退兵。
B.刘汲独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奔赴都城,但是二帝已经北行,刘汲穿上白衣服恸哭。
C.刘汲为了坚守城池,召集城中有才能和武力从军的人留下来,敢死战士有四百人,让做官的人把家人送走,众人都感动佩服。
D.赵宗印从小道隐蔽行军,随后来到戚鼎的军队中,指挥军队布阵来等待敌人,敌人到来之后他们都作殊死战斗。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 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 惟命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
②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 贡 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对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道郊迎除:清除
C.今王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休卒以待吴兵:兵器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二三子何莫出       ②窃王危之
B.①子胥谏死         ②重宝说其心
C.①夫伐小越畏强齐②其志欲之畏越
D.①吴王大说,使子贡之越 ②待我伐越

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吴 王 果 与 齐 人 战 于 艾 陵 大 破 齐师 获 七 将 军 之 兵 而 不 归 果 以兵 临 晋 与 晋 人 相遇黄池 之 上 吴 晋 争 强 晋 人 击 之 大 败 吴 师 越 王 闻 之 涉江 袭 吴 杀 夫 差 而 戮 其 相 破 吴 三年东向 而 霸。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②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