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 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 何哉?”邓公曰:“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时,天下无《尚书》者治:研究
B.莫敢,独窦婴争之难:非难
C.公言善,吾亦之恨:怨恨
D.且臣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恐:担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B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         及其之既倦
C其辩得幸太子              吴楚七国果反,诛错为名
D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2)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吏,政教①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字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②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③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今乃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
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⑤,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后汉书·刘平传》)
【注】①政教:政令规章等。②享:通“烹”,煮。③属:刚才。④烈士:此指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⑤服阕:指服丧完毕,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汉代任官者遭父母亡必须离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属与贼期 期:一定的时间期限
B.贼乃敛兵止 敛:聚集
C.冒白刃伏萌身上冒;冒险
D. 狱无系囚系:关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仲为贼所杀 困顿不知所为
B.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 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C.常闻烈士,乃今见之 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
D.所至皆理不知所问
7.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具体表明刘平“重诚信”“尽忠义”的一组是()
A.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平扶待其母,奔走逃难
B.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 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C.常闻烈士,乃今见之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
D.“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 扶清萌丧,至其本县。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平是封建时代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
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推至诚,明信义,奉孝养,行德政 。
B.本文主要记载了刘平的三件事情:战乱逃亡,养弟女,弃己子;荒野遇贼,俟母食
毕,如约诣贼;太守遭难,舍己为人,送丧到家。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刘平善于治理,政绩突出的一面:他任郡吏,属县有贼,所至皆
平;任全椒长,以德役民,政治清明,百姓感恩,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
D.全文从德、信、能、绩等不同的方面折射出了刘平的一生,特别突出了他居难而操
守不改,处变而笃行节义的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带点波浪线部分断句。
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
译文:

②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译文: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沾污。
1.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讯:审问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纵:放归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B.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秦伯说,与郑人盟
C.坐客莫有知者D.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
言之,貌若甚戚者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伕,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伕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译文:
(2)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译文: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译文:


韩延寿,燕人也,少为郡文学。大将军霍光持政,征郡国贤良文学,问以得失。因擢延寿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治甚有名,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民多怨仇。延寿欲更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数年,徙为东郡太守。延寿为吏,尚礼义,好古教化,广谋议,纳谏诤,修治学官,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里正、伍长,相率以孝悌,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之,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其厚而约誓明。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问之,卒曰:“今日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之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污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首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遂待用之。
(节选自《汉书·韩延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颍川多豪强,难治 治:治理
B.相率以孝悌,不得舍奸人率:给……做榜样
C.敕功曹议罚白白:告诉
D.微子,太首不自知过微:地位低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擢延寿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 ②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①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信向者数十人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C.①设酒具食,亲与相对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 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韩延寿政绩突出的一组是()
①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②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③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④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之,奸人莫敢入界 ⑤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A.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⑤D. 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寿刚担任颍川太首时,由于豪强大户在背后怂恿挑拨,致使工作难以展开。
B.延寿为官重视教化,严明法纪,组织百姓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社会太平安宁。
C.延寿下令处罚骑吏,幸得门卒说明真相而使骑吏得到赦免,门卒也得到了重用。
D.延寿为官令行禁止,恩威并用,采取措施化解社会矛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之,奸人莫敢入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以敬父而见罚,得无污大化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与妻书
林觉民【注】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有删节)
【注】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完毕,终了
B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第:但,只
C抑汝能之乎?抑:只是
D使之肖我肖:像,似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谓吾忍舍汝而死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不遑起居,猃狁之故
C钟情如我辈者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D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竞周容以为度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慷慨赴死原因的一组是:
①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②“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
③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④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⑤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A③④ B①⑤ C②③ D④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托:寄托
B.足相蹑于其门蹑:践踏
C.与可以书遗余曰遗:遗留
D.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与可之教予如此乃见其所欲画者
C.叶叶而累之 D.而临事忽焉丧之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画竹前必先有一个缜密的构思过程,应酝酿、孕育好竹子的整体形象,力求意在笔先。
B.有些人明白了画画的道理但还是画不好画,其原因之一就是不能认真学习,努力实践。
C.文与可把求画之人的“缣素”当作“袜材”,可见其品性高雅,讨厌世俗求画的麻烦。
D.作者与文与可在书信来往中彼此讥刺,互相攻讦,可见两人内心存有隔阂,互不服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