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生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足够大、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自然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生物种群是豌豆,则理论上该豌豆种群的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
(4)假如该生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个类型的个体,并且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图为生活在浅海中的硅藻在一年内的数量变化图,请观察后回答问题:

(1)在冬季(12、1、2月)海水中矿质营养非常丰富,但硅藻数量很低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季(6、7、8月)光照强,水温高,但硅藻数量仍处于低谷的原因是,因春季硅藻大量增长,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冬、夏两季硅藻的数量情况看,可得出结论:作用多种无机环境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浅海区受生活污水污染,使夏季海水中的矿质元素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此时,硅藻将会_____,甚至会引起赤潮,使浅海区的生物因_____而大量_____。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人们不禁对江苏发展模式产生了质疑。江苏省在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对彻底治理太湖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强调:一些成为污染源的工厂必须关闭,一些高污染的产业必须淘汰,一些富营养化的养殖必须压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蓝藻属于一种单细胞生物,在N、P等矿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能够大量繁殖,占据水体上层空间,导致下层水草因而生长衰弱,甚至死亡。蓝藻过度繁殖又会造成水中溶氧量下降,其原因是
(2)N、P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水体中N、P元素的主要来源有

(3)农药厂排出的污水中也含有杀虫剂等成分。某兴趣小组拟对另一新型杀虫剂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作调查,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加水稀释的杀虫剂,蚯蚓若干,相同木箱数只,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清水。
实验步骤:①取木箱两只,编号A、B,在其中铺满相同厚度的富含腐殖的土壤;



预期结果及结论:

据食品商务网2008年7月10日报道,我国今年夏粮产量为2400亿斤,同比增长50亿斤,秋粮稳中略增,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在10 000亿斤左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农业生产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某校研究小组对某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子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并绘出了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络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3)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请从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角度,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
(4)收获季节,人们往往在农田里焚烧农作物的秸秆,这样做很不科学。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向有关部门建议,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进行无废料生产,该生产模式应该是
(5)同学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人们受到利益驱动大量捕杀青蛙、蛇等动物,结果造成农田中泛滥成灾。

根据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入相应的字母。

DNA双螺旋
G



G

信使RNA

C

转运RNA



氨基酸
丙氨酸
密码子


A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32P、35S做了如下表所示的标记:


噬菌体成分
细菌成分
DNA或核苷酸
标记32P
标记31P
蛋白质或氨基酸
标记32S
标记35S


此实验所得的结论是:子噬菌体与母噬菌体的外形和浸染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回答: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