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某植物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得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
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蛋白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多 |
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 |
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和水分都不再进入细胞 |
以下为遗传系谱图,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对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病不可能是X隐性遗传病 |
B.乙病是X显性遗传病 |
C.患乙病的男性多于女性 |
D.1号和2号所生的孩子可能患甲病 |
下列关于伴性遗传方式和特点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
A.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发病率高;若男性发病,其母、女必发病 |
B.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若女性发病,其父、子必发病 |
C.伴Y染色体遗传:父传子,子传孙 |
D.伴Y染色体遗传:男女发病率相当;也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 |
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
A.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
B.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
C.可在DNA中找到15N、32P 和35S |
D.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32P或35S标记噬菌体不会影响其增殖活动 |
B.用32P或35S标记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离心,放射性同位素分布位置不同 |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D.获得32P或35S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在分别含有32P或35S的培养基上培养噬菌体 |
在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规律的漫长岁月中,众多的学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确的是( )
A.萨顿运用假设-演绎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
B.摩尔根运用假设-演绎法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最早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
D.赫尔希等人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使人们确信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