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者对某一大豆新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开展研究,首先将大豆种子置于水分、空气、光照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萌发种子的重量变化,结果如图甲所示。再选取大豆幼苗放在温室中进行无土栽培实验,下图为该幼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实验小组在第4天测得的种子吸收的O2与释放的CO2之比为1:3,此时大豆细胞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为 ;6天后种子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第 天,大豆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大致相当。研究者用含18 O 的葡萄糖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 。
(2)据图乙分析,限制 AB 段 CO 2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若白天温室温度高于5℃, 则白天温室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是 ,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温室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 ℃ 。
(3)图乙C 点时叶肉细胞产生的 O 2 的移动方向是 ,图中 (填字母)点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下图分别表示的是基因的结构示意图和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时,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提取抗虫基因开始,到“放入”棉花细胞中与棉花的DNA分子结合起来而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C中的目的基因是从图A和图B中哪一个基因提取的?,说明理由。
(2)图C中①过程需要工具酶是和。
(3)图C中的III是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经培养、筛选获得一株有抗虫特性的转基因植株。经分析,该植株含有一个携带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杂合子。理论上该转基因植株自交F1代中仍具有抗虫特性的植株占植株总数的,原因是。
(4)科学家认为,此种“转基因的抗虫棉”种植后,也可能出现以前从没有过的不抗虫植株,此植株形成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在长期种植过程中,抗虫棉逐渐丧失抗虫特性,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原因: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选择了“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课题研究,欲探索一下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血浆渗透压的高低。现已得到了两类动物的血液,并已离心分离出两类动物的血浆各50mL,请你帮助设计实验以完成研究任务。
(1)设计原理:在半透膜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渗透作用。
(2)应准备的仪器有烧杯、长颈漏斗、半透膜、细线、铁架台等。
(3)实验的步骤:①先将淡水动物的血浆倒入烧杯中。
②用半透膜封住长颈漏斗的口,用细线将半透膜扎紧。
③。
(4)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液面上升,说明。
②。
③。
(5)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
原因是。
如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家族中有的成员患甲种遗传病(设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有的成员患乙种遗传病(设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如系谱图所示。现已查明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问:
(1)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属
遗传,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属遗传;
(2)写出下列两个体的基因型:Ⅲ8:,Ⅲ9:;
(3)若Ⅲ8和Ⅲ9婚配属于近亲结婚,患病概率大为提高,子女中患遗传病的概率为。
染色质是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等成分组成的。为了探究非组蛋白在转录中的作用,科学家从一只兔的体内分别取出胸腺细胞和骨髓细胞的染色质进行分离重组实验(如图。注:试管内满足RNA合成的有关条件)。
(1)兔的胸腺细胞和骨髓细胞都是由最初的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产生的,其形态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2)试管内“满足RNA合成的有关条件”主要是指。
(3)本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4)本实验的结果说明了。
“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
标记数/只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
初捕 |
32 |
32 |
14 |
18 |
重捕 |
36 |
4 |
18 |
18 |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