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及榷酒等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御史大夫桑弘羊开宗明义地讲,是因为对匈奴战争“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
——摘自于传波《汉代盐铁官营再评价》
材料二 不言而喻,官营盐铁业……对于规模一般很小的私营盐铁业来说,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以铸铁柔化处理技术为例,杨宽先生便明确指出:到西汉中期以后,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这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盐铁官营后,汉武帝巡行全国,“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盐铁收入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司马迁对他(桑弘羊)的理财曾给予高度评价,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自己便强调指出:“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摘编自晋文《桑弘羊与西汉盐铁官营》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 政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盐铁官营”政策在当时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思想、科技、政治制度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材料二: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 间 |
欧洲 |
时 期 |
中国 |
10-15世纪 |
远洋航海技术 |
宋元 明前期 |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期 |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
18至19世纪中叶 |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
清 |
(2)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各有何特点。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此时提出这样一项计划(国际货币计划)具有极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以行动表明我们的……令人鼓舞的国际经济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
——美国财长摩根索(1943年)
材料二美国不打算在战争结束后背弃为战争折磨而处于贫困状态的国家,而是打算在长期困难的经济重建任务中帮助他们,这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而是源于认识到这一真理即繁荣与和平一样不可分割。现在向他们提出保证,就是团结和鼓励反轴心国家的力量,极大地加强他们赢得胜利的信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与货币混乱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之间形成一种共识,即稳定的货币关系有助于世界贸易的扩展和持久的和平与安全……在这场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国家之间结成的政治军事同盟有助于彼此的妥协。
——陶婧《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立背景及其对最初计划的偏离》
材料三更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大概这是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
——孔笑微《斯芬克斯的遗产》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摩根索提出该观点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能够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觏说:“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材料二 :“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上的,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有的还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三: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美国的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
——《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朝推行重农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合作化以前的个体经济与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有何区别?中央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农业生产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原因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像20世纪初期那样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如今,在全体青年人中实行一年、二年甚至三年的义务兵役制已经习以为常。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除了少数几个爱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作家以外,所有的人都希望欧洲和平。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 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
(1)根据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众在战争爆发中的作用”的看法。(6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论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
(2)概括材料二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一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