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日心说 | B.量子论 | C.经典力学 | D.相对论 |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
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