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导致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 |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
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让一株杂合子的小麦自交获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的植株后,再自交得到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植株占总数的()
A.1/4 | B.1/6 | C.1/8 | D.1/16 |
种皮光滑豌豆和种皮皱缩豌豆杂交,F1全是种皮光滑的豌豆,自交后代F2中种皮皱缩的有1850株,则种皮光滑的株数为( )
A.5550 | B.3700 | C.1850 | D.7400 |
牦牛的毛色中,黑色对红色为显性.为了确定一头黑色母牛是否为纯合子,应选交配的公牛是()
A.黑色杂合子 | B.黑色纯合子 | C.红色杂合子 | D.红色纯合子 |
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绵羊的白毛和黒毛 |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
C.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 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
下列关于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孟德尔以发现在不同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分离比具有相同的规律 |
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之一: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
C.根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是1:1 |
D.假说能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原因,因此假说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