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 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甲: 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乙: 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 以至此》)
丙: 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
【史论】
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
【问题】
(1)惠日的上奏说明了什么?(2分)
(2)说明清政府组织官派赴美留学的原因,解释为什么最初竟然“无人愿去”。(10分)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8分)
(4)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4分)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存在着“国有”与“私有”的动态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场需求旺盛,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嘉靖、万历时期极大地发展起来的民营手工业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有些部门的有些业主逐渐使用雇佣劳动,从事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从来出现了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官营已经逐渐没落,民营手工业则开始居于主导地位。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近年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建国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经民退现象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叶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分析材料二中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所产生的结果,并对三大改造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辩证解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的原因。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华民国30年12月9日,民国政府发布一文告,全文如下: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1)中华民国政府的这一文告是在什么形势下发布的?
(2)概括文告的核心内容。你如何认识这一文告?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世纪,西方国家国王要征税,必须征得纳税人的同意。而同意的前提是国王的征税要求须符合纳税人的利益和需要。教、俗贵族或议会控制了税权,对王权形成制约。
在中国古代,人们无不认为纳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政府的职责是征税,臣民的任务是纳税,各安其业,各守其位,各尽其责。税民从来计较于征税的频率、税率的高低和税额的大小,却从没将税权执掌作为问题提出来。
—— 顾銮斋《中世纪的西方国王为何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
(1)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中世纪西方不同的税权观。
(2)以英国为例,概括并依据具体史实说明西方税权观对近代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节选)
(1)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4分,各举一例即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对“商鞅之法”的评价。
《世界大历史》是萨克雷等美国学者集体编著的历史巨著,显示了美国学界对世界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材料一全书分为五卷。其总目录是
第一卷文艺复兴至16世纪
第二卷 1571——1689年
第三卷 1689——1799
第四卷 1799——1900
第五卷 1900至反恐战争
材料二每卷罗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第三卷《1689——1799》的目录是
第一章俄国彼得大帝改革 1689——1725
第二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1——1714
第三章不列颠第一帝国 1701——1761
第四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 1740——1763
第五章启蒙运动约1750年
第六章农业革命约1750年
第七章美国革命 1763——1783
第八章南太平洋的开辟 1760——1790
第九章第一次工业革命约1760——1780
第十章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现代保守主义的基础 1770——1796
第十一章大西洋黑奴贸易约1730——1807
第十二章法国大革命 1789——1799
材料三每章分为五个栏目。第五卷第八章《冷战时期》的目录是
[概述]
[专家点评]
[① ]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尼基塔·赫鲁晓夫
[②]
甲 “铁幕演说”
乙 “欧洲复兴计划”
丙 《第二次哈瓦那独立宣言》
[论著选粹]
【史论】
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大历史》的编撰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并分析说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
(3)依据材料三,为①②两个栏目命名。从甲、乙、丙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如何体现本卷主题。
(4)《世界大历史》是否会按照【史论】对20世纪的预判来写作第五卷,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