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6年,一个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8个月。在恶劣的险境下,17名水手中有8个人死去。但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最终,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中,从上述事实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人性的启蒙迫在眉睫 | B.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 |
| C.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 | D.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 |
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消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 |
| 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 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
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 A.汉代 | B.唐代 | C.宋代 | D.清代 |
“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牵牛一路行。”这首诗的谜底是“徽州朝奉”。“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
| C.走官商结合之路 | D.徽商虚伪的反映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 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
|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