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晚节目“丝路梦乐”撷取了“一带一路”沿途地域的文化形式,融合了不同民俗风情,旋律优美、内涵深厚,既展现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民族风情,也反映了2000年来,古丝绸之路在交流、融合等方面为涉及地域、民族带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远影响,更预示着“新一带一路”的蓬勃发展和美好前景。这表明( )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艺术方能获得世人认可
③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具有各自特色,又逐渐趋同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某村一片森林中,有四棵松树晴天滴水,村民们争相前来围观,百思不得其解。一些老人认为是“菩萨显灵”,纷纷用盆子接“神水”喝。林业局植物专家实地调查后认为是随着气温升高,植物的蒸腾作用逐步加强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
B.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C.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
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 )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日后,人们便用“夜郎自大”来比喻妄自尊大。“夜郎自大”主要说明了()
A.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
B.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
C.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
D.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
2014年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们发现了大脑内的定位系统,一种大脑中内置的“GPS”,它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实现定位,揭示了高等认知能力的细胞层面机制。但“认知地图”的概念,究竟如何在大脑内形成,还需要探索。这说明()
①科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科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份
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生理学研究的全过程
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科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用碰撞的方法将微观粒子打碎,就像将两个西瓜用力相撞、撞碎,这样我们就能看到里面有些什么。寻找“上帝粒子”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先在强子对撞机内部将两个经过加速的质子相撞,然后观察它们撞碎后的“碎片”。材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