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的题
四菩萨阁记
〔宋〕 苏轼
始吾先君于物无所好,燕居①如斋,言笑有时。顾尝嗜画,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故虽为布衣,而致画与公卿等。
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②,八版皆吴道子画,阳为菩萨,阴③为天王,凡十有六躯,广明之乱,为贼所焚。有僧忘其名,于兵火中拔其四版以逃,既重不可负,又迫于贼,恐不能全,遂窍其两版以受荷,西奔于岐,而寄死于乌牙之僧舍,版留于是百八十年矣。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而取之,以献诸先君。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版为甲。
治平四年,先君没于京师。轼自汴入淮,溯于江,载是四版以归。既免丧,所尝与往来浮屠人惟简,诵其师之言,教轼为先君舍施必所甚爱,与所不忍舍者。轼用其说,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版,故遂以与之。且告之曰:“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余视天下之蓄此者多矣,有能及三世者乎?其始求之若不及,既得,唯恐失之,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鲜矣。余帷自度不能长守此也,是以与子。子将何以守之?”简曰:“吾以身守之。吾眼可霍,吾足可斫,吾画,不可夺。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足以终子之世而已。”简曰:“吾又盟于佛,而以鬼守之.凡取是者,与凡以是予人者,其罪如律④ 。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世有无佛而蔑鬼者。”“然则何以守之?”曰:“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天下岂有无父之人欤,其谁忍取之。若其闻是而不不悛⑤,不帷一观而已,将必取之然后为快,则其人之贤愚,与广明之焚此者一也。全其子孙难矣,而况能久有此乎!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乎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既以予简,简以钱百万度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像其上。轼助钱二十之一,期以明年冬阁成。照宁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记。(摘编自《苏轼集·三十五》)
【注】①燕居:闲居。②四达:四个地方可通行,这里指有四个门。③阴:指门的反面。阳指门板的正面。④如律:按法规神律。⑤悛:改悔。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致画与公卿等等:相同。 |
B.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示:显示。 |
C.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易:交换 |
D.子勉之矣勉:努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苏轼把画交惟简收藏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八版皆吴道子画
②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版为甲
③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版
④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
⑤余惟自度不能长守此也
⑥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皇所建的藏经龛有四个门,每扇门板正反两面各画一幅神佛画像,共有十六尊。 |
B.神佛画像出自吴道子之手,又历经战火和辗转流离,是众多藏品中苏父最为喜欢的。 |
C.惟简以其师父教导的名义,索要苏轼亡父心爱之物,并于第二年建了一座阁子来保存。 |
D.文章叙议结合,写收藏珍贵文物之不易,守成更为艰难,表达了对长久保存它的担心。 |
请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
(2)简以钱百万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象其上。(3 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①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②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③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④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黥:脸上刺字。②趣:通“趋”,趋向,奔赴。
③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④筹策:谋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受挫折,折损。 |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 |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② 吾其还也 |
B.① 遂成竖子之名②是寡人之过也 |
C.①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
D.①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② 以其无礼于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嫉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
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译: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译: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9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晋军函陵军:_______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_______
③以乱易整易:________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
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大王来何操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与“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C.常以身翼蔽沛公 | D.使使以闻大王 |
翻译句子(各3分,共6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杀人如不能举⑵地方千里
⑶自矜功伐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
B.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驻扎 |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同上 |
D.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
豪杰蜂起蜂,蜜蜂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⑵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⑶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从选文来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你又是怎么看待项羽这一人物的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不就。延熹元年,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官所诛,咨乃谢病去。后举高地,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惨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敦煌令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停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之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必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交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召举孝廉举:推荐,推举 |
B.累迁敦煌太守迁:升职 |
C.辞疾不到辞:推辞 |
D.视事三年视事:审视事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之官,道经荥阳之二虫又何知 |
C.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D.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南冥者,天池也 |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荐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
B.有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怕强盗吓坏母亲,先到门口迎盗,强盗被他的孝行感动,惭愧而去。 |
C.赵咨上任途中,经过荥阳,不因为曹暠效法自己的孝廉而停留,于是曹暠感到很惭愧,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赵咨后就辞官归家。这件事,足以说明赵咨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 |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葬法。赵咨的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
翻译下列句子。
(1)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
(2)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苟取一钱苟:或许 |
B.某公素善余善:交好 |
C.往往启其所未及启:陈述 |
D.益以品节自厉厉:磨砺 |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说明黄贞文“忠诚磊落”的一组是()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④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A.①②③ | B.③⑤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
(3)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