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的题
四菩萨阁记
〔宋〕 苏轼
始吾先君于物无所好,燕居①如斋,言笑有时。顾尝嗜画,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故虽为布衣,而致画与公卿等。
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②,八版皆吴道子画,阳为菩萨,阴③为天王,凡十有六躯,广明之乱,为贼所焚。有僧忘其名,于兵火中拔其四版以逃,既重不可负,又迫于贼,恐不能全,遂窍其两版以受荷,西奔于岐,而寄死于乌牙之僧舍,版留于是百八十年矣。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而取之,以献诸先君。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版为甲。
治平四年,先君没于京师。轼自汴入淮,溯于江,载是四版以归。既免丧,所尝与往来浮屠人惟简,诵其师之言,教轼为先君舍施必所甚爱,与所不忍舍者。轼用其说,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版,故遂以与之。且告之曰:“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余视天下之蓄此者多矣,有能及三世者乎?其始求之若不及,既得,唯恐失之,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鲜矣。余帷自度不能长守此也,是以与子。子将何以守之?”简曰:“吾以身守之。吾眼可霍,吾足可斫,吾画,不可夺。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足以终子之世而已。”简曰:“吾又盟于佛,而以鬼守之.凡取是者,与凡以是予人者,其罪如律④ 。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世有无佛而蔑鬼者。”“然则何以守之?”曰:“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天下岂有无父之人欤,其谁忍取之。若其闻是而不不悛⑤,不帷一观而已,将必取之然后为快,则其人之贤愚,与广明之焚此者一也。全其子孙难矣,而况能久有此乎!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乎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既以予简,简以钱百万度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像其上。轼助钱二十之一,期以明年冬阁成。照宁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记。(摘编自《苏轼集·三十五》)
【注】①燕居:闲居。②四达:四个地方可通行,这里指有四个门。③阴:指门的反面。阳指门板的正面。④如律:按法规神律。⑤悛:改悔。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致画与公卿等等:相同。 |
B.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示:显示。 |
C.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易:交换 |
D.子勉之矣勉:努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苏轼把画交惟简收藏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八版皆吴道子画
②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版为甲
③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版
④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
⑤余惟自度不能长守此也
⑥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皇所建的藏经龛有四个门,每扇门板正反两面各画一幅神佛画像,共有十六尊。 |
B.神佛画像出自吴道子之手,又历经战火和辗转流离,是众多藏品中苏父最为喜欢的。 |
C.惟简以其师父教导的名义,索要苏轼亡父心爱之物,并于第二年建了一座阁子来保存。 |
D.文章叙议结合,写收藏珍贵文物之不易,守成更为艰难,表达了对长久保存它的担心。 |
请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
(2)简以钱百万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象其上。(3 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赵盾、士季①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犹不改。赵盾骤谏,公恶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灵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獒,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赵盾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为公甲③,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赵盾未出境而反。大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赵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赵盾,晋国正卿。士季,名会,晋国大夫。下文中的鉏麑、提弥明、灵辄、赵穿均为人名。②三进:向前走了三次。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③为公甲:做了晋灵公的武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鲜克有终克:能够 |
B.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趋:奔向 |
C.提弥明死之死:为……死 |
D.书法不隐隐:隐讳 |
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的一组是(3分)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②犹不改,赵盾骤谏
③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⑤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⑥赵盾未出境而反
A.②③⑤ | B.①④⑤ | C.③④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季等人对晋灵公不行君道感到忧虑,决定进谏。士季进谏时,引用经典,希望晋灵公能改过向善,以对国家有利。 |
B.提弥明发现晋灵公的阴谋后,以遵守君臣之礼为由让赵盾离开。晋灵公唤出猛犬去咬赵盾,企图置赵盾于死地。 |
C.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救济了灵辄。后来,在晋灵公谋害赵盾时,灵辄知恩图报,倒戟抵御晋灵公的士兵,使赵盾得以脱险 |
D.孔子欣赏董狐,肯定他是一个良史;但又认为赵盾不应该蒙受弑君的恶名,对他的遭遇寄予同情。 |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毕少董言,国初修老子庙,庙有道子画壁,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官以其壁募人买,有隐士亦妙手也,以三百千得之。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庙亦落成矣,壁当再画。郡以请隐士,隐土弗辞。
有老画工夤缘以至者,众议谁当画东壁。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让者再三,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隐士初落笔作前驱二人,工就视之,不语而去。工亦画前驱二人,隐士往观亦不语而去。于是各解衣盘礴,惨淡经营,不复相顾。
及成,工来观,其初有不相许之色,渐观其次,迤逦咨嗟击节。及见辇中一人,工愧骇下拜曰:“先生之才不可当也,某自是焚作具不敢言画矣。”或问之,工曰:“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可比驺驭。近侍,清贵也,骨相当清奇庞秀,可比台阁。至于辇中人,则帝王也,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今先生前驱乃作清奇庞秀,某窃谓贱隶若此,则何足以作近侍?近侍继可强力少加,则何以作辇中人也?若贵贱之状一等,则不足以为画矣。今观之先生所画,前驱乃吾近侍也,所画近侍乃吾辇中人也。洎观辇中之人,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古图画中亦未之见。此所以使吾惭愧骇服。”
隐士曰:“此画世间人也。尔所作怒目叫髯,则人间人耳。人间人则面目气象皆尘俗,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工往自毁其壁,以家资偿之,请隐士毕其事。
少董曰:“余评隐士之画,如韩退之作《海神祠记》,盖劈头便言海之为物,于人间为至大。使他人如此,则后必无可继者。而退之之文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世之作文者,孰能若是?故于论隐士之画也亦然。”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略有修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沈:同“沉”,沉入 |
B.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就:靠近,凑近 |
C.迤逦咨嗟击节迤逦:曲折绵延的样子 |
D.若贵贱之状一等等:相同,一样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从侧面表现隐士画艺高超的一组是()
A.①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②工就视之,不语而去 |
B.①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②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 |
C.①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 ②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 |
D.①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②请隐士毕其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国初期修建老子庙的时候,隐士买到了吴道子在老子庙画的壁画,于是三年闭门不出,专心临摹那块壁画。后来郡里邀请隐士来画老子庙里的壁画,隐士接受了邀请。 |
B.老画工通过拉拢关系、向上巴结争取到了来老子庙画壁画的机会,但是因为自己画艺不高,害怕画的不好,所以只敢接受其他地方的壁画任务。 |
C.由于老画工心中装的是“人间”,所以他画出的壁画上的人物只能是“尘俗”中的人的样子。而隐士心中装的是“世间”,所以隐士画出的壁画上的帝王是古代图画中和老画工没有见到过的。 |
D.毕少董认为,隐士起初落笔画成“前驱二人”,就像韩退之写《海神祠记》一样,文 |
章开头就说“海之为物”,对于人间来说是非常宏大的了。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
(2)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
(3)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每小题3分)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勗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 |
B.遂而鸡豚(成,养大)故病且怠(穷困) |
C.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
D.勖尔植(勉励)字而幼孩(写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 |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传其事以为官戒 |
下列与“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B.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
C.驼所种树,无不活,且硕茂 |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如果把郭橐驼种树的道理运用到教育少年儿童上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要关怀身体成长,又要关心思想成长,不能放任自流。 |
B.既要抓好关键环节,又要顺其自然,不要揠苗助长。 |
C.既要搞好家庭教育,又要做好学校教育,不要只重视一面。 |
D.既要教会做事,又要教会做人,不要急功近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愚 溪 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濑,连舻糜解;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秦有水,掎汩泥淖,挠混沙砾,视之分寸①,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曰浊泾。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夫恶、弱,六极②也;浊、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③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④。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⑤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嘻!有余矣,其及我也。”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分寸:指很近。②六极: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③蒸郁:闷热的雾气。④翰:毛笔。⑤吕梁:水名。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石走濑,连舻糜解 濑:湍急的流水 |
B.有饮而南者南:往南方 |
C.汝欲穷我之愚说耶穷:彻底弄清 |
D.不足以申吾喙喙:言论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
C.D.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
C.溪神自我表白的一段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看法。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 |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那些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三千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3分)
译文:
(2) 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4分)
译文:
8、用“/”给下面文言文句群断句。
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 以 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 天 下 何 必 多 取 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叙陈正甫《会心集》
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①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②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隔绝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②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正觉,佛教以洞明真谛追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心而行率:顺从 |
B.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非:没有 |
C.迨夫年渐长迨:等到 |
D.不然虽介若伯夷介:孤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②愚不肖之近趣也 |
B.①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②趣居其多 |
C.①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②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
D.①自以为隔绝于世②深于趣者也 |
下列选项中,全都属于作者所谓“难得”之趣的一项是()
①辨说书画,涉猎古董② 如苏州之烧香煮茶。 ③不失赤子、能婴儿。
④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⑤或为酒肉,或为声伎。⑥有身如梏,有心如棘。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③④⑤ | D.②③④ |
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山上之色等四个喻体来比喻志趣,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意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 |
B.第二段鲜明地提出“自然”和“学问”是得趣的正反两个方面,然后举三类人为例说明“趣得之自然者深”。 |
C.作者认为,儿童时代的情趣最为上乘,次之为山林之人,再次之是品第底下之人,年长位高者最无趣。 |
D.文末称赞陈正甫“深于趣”,其《会心集》所述趣者居多,也感叹其“知趣如此”。这也是作者写叙缘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