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最后一位客户
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那客户将会带过来15万元现金。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好像这并不夸张,因为客户对他已经深深信任。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一位客户。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15万元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这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博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门。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递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15摞码得整整齐齐的百元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15万元。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可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他只想骗下这15万元钱,然后,开始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贼,就将开始逃离。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别的办法。他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做。
客户问,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月前。
母亲问,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买了很多菜。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
他说,不了。今晚,忙……
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
他说,没有。生意很好。刚接了一笔大单子,15万。
母亲说,那就好。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他说,怕真的没时间。
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
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
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
他抹一下眼睛,说,生意没事。
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
他问,多少?
母亲说,5000块。
他终于流下眼泪。今晚,他将携15万元巨款潜逃,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5000块;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5000块钱,并幻想用这5000块钱,将他的公司挽救。
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然后,电话挂断了。
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二十里。
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做的晚饭。
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没什么。
客户说,那我先走了。钱你收好。明天一早,我来提货。
他喊住了客户。他说,没有货。我骗了你。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的15万块钱。
客户愣住了,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三天。三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还会和你做这笔生意。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疯狂的举动?
他说,是母亲。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
那天晚上,他真的回了家,陪母亲吃了晚饭,和母亲拉了很长时间的家常。第二天回来时,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5000块钱。他把它们存到银行,将存单镶在镜框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日日擦拭。
三天后,他真的做成了那笔15万元的生意。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他并不避人。他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每到这时,就会有人感叹说,多亏了那位客户,如果没有他那笔15万元的生意,如果没有他对你的信任和宽容,你也许不会挺过来,更不可能把公司做到现在。
他点头。他承认那位善良并宽容的客户给了他很多。可是他认为,真正挽救自己的,是他的母亲。是母亲的5000块钱,是母亲的那顿晚饭,是母亲的几句问候,甚至,仅仅是母亲关切的眼神。
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
(选自《绽放:开在瓶子里的温暖》,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标题“最后一位客户”寓意丰富,既可指那位善良宽容,与“他”做成15万元生意的客户;也可指其母亲,因为关键时刻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资本。
B.小说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极为巧妙地写出“他”内心的紧张。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写“他”在与客户谈生意时,电话响了,“把他吓了一跳”,生动地写出“他”与客户谈话非常专注。
D.客户在“他”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无私地帮助了“他”,明知“他”公司无货,还将那15万块钱放在“他”这里,给“他”以极大的信心。

E.小说的心理描细腻真实,如写“他”在接听母亲的电话时,想到自己携巨款潜逃后,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的凄伤场景,富有感染力。
(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后,客户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和“他”做这笔生意。从全文看,这一情节设置有哪些好处?
(4)准备携客户货款潜逃的“他”,却突然对客户说出自己罪恶的想法,你觉得这一情节真实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儒学的价值观念,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曾论及:“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这说明儒学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重视伦理道德教化与政治的关系。政治统治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伦理教化的原则规范应力求适应政治的需
要。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冬的关注,面对来生来世却不去过问和追求。孔子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一价值观的表露。孟子提出修身立命
说,荀子发展为无神论,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都批评了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以
及无生说。因此,儒学的价值观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
现,放在今生,放在当世,而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
儒学特别重视伦理教化。孟子把有无伦理教化看做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他说: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儒家学说认为伦理教化比刑罚还要有效。儒学在
伦理教化原则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结构体系。“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礼”是“仁”的具体体现,是“仁”产生出来的各种条目。没有“仁”,“礼”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仁”的统率下,儒学提出了忠、孝、节、义等规范,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等要求,作为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准则。
儒学还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为迫切的需要。孔子
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义重于利,强调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孟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只有达到个人的“诚意”、“正心”和“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和整体、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上,儒家突出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应当通过个人道德主动性的发挥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君子”、“贤人”、“圣人”的理想境界。
(节选自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
1.下对对“儒学的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班固说儒家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指出了儒家学派的作用,也说明了儒学价值观就体现在帮助君主治理社会上。
B.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现了儒学价值观首先重视的是此生此世的“人”的问题。
C.孟子、荀子和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他们的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批评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以及无生说等方面。
D.与佛道的以彼岸世界为归宿相反,儒家提倡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放在今生今世,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
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认为,人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了而不对他们实施教育,那么人就和禽兽判别不大了。
B.“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温、良、恭、俭”等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行为准则,它们的核心都是“仁”。
C.孟子的“舍生取义”是让人们在生死关头,为了义要勇于舍生,因为儒家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迫切的需要。
D.儒家认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求仁可以得仁,即使像尧舜禹这要的古代圣人,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理教化之所以与政治关系密切,是因为政治统治要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而伦理教化也要力求适应政治的需要。
B.儒家认为伦理化比刑罚还要有效,这说明儒家治理社会的主张和以刑罚为主来治理社会的主张是有明显不同的。
C.儒家很重视“礼”,认为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可见“礼”就是儒学伦理教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D.孟子之所以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是因为个体为善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人个的道德修养是社会的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绝对不是一种奢侈品,它是思想发展的重要酵母。为了在我们这样一个被文化标准化所威胁的世界上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就需要各种角色和演员。”10月5日至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法兰西学院艺术院联合在广西桂林主办的“中法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上,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秘书长、绘画界院士阿尔诺•多德里夫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能站出来共同抵御世界文化标准化的威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范曾说,由于每一个族群所见、所知、所爱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一个五彩缤纷的、多元的文化,在世界遥远的上古即已存在于人间。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偏之见,所以文化往往在偏见中成长,这种偏见越烈,则其文化的独立性越著。文化的多元还来自人类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各有不同的集体记忆,这种认识,会渗透到他们文化的各个领域,世代传递,以至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传统是那样的坚不可破,成了精神维系和凝聚的元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在它面前的唯一选择是敬畏。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是无穷极的美的感受,各取所需,于是多元以生。而多元从本性上讲,应该是和睦相处的,相互敬重、相互热爱。
  阿尔诺•多德里夫说,现在许多艺术创作往往挂着现代性的招牌,实际上却经常隐藏着向市场法则顶礼崇拜的心态。现代化或追求前卫的愿望已经常常成为真正的艺术创作的敌人。而这种真正的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它的真诚性和需要性。今天的艺术市场的投机性使得艺术创作不是来源于这种需要性,而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愿望。这就成为了(有时是在无意识中)禁锢创作者的枷锁,这对艺术是极为不利的。
  中国和法国是两个有着特别丰富的文化传统的国家。这种优势也带来沉重的义务,它在文化政策上赋予了我们重要责任,即要宣传这个内容广泛的精神、艺术和文化的遗产,并维护其生命力。这就是说,首先,要保护它,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在社会各界进行传播,使得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年轻人越能认识这个独特的遗产的价值,他们就越能努力使它们开花结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在论坛上说,一个民族的优秀文艺创作,一定能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可和赞赏,一定能走向世界。20世纪以来,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创作,得到了世界艺术界和广大群众的赞赏,可以说正在或已经走向了世界。实际上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或文学艺术成果,尽管有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现形式,而它的精神追求,一定有普遍的意义,一定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因为它闪耀着人性和创造智慧的光辉。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创造的形式愈独特,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愈大,愈显示出人类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无比多样性与丰富性。
(2008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略有删节)
下列不属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A.有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现形式。
B.是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学艺术成果。
C.应该能满足公众的愿望,尽量追求现代性。
D.闪耀着人性和创造智慧的光辉,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偏之见,因此文化是在偏见中形成的。
B.文化的多样性自古就存在,这种多元源于人类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各有不同的集体记忆。
C.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成了其精神维系和凝聚的元素,因而是坚不可破的,我们在它面
前除了敬畏别无选择。
D.世界文化丰富性正在遭受标准化威胁,各国应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文化

交流,增进文化了解,从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共同抵御世界文化标准化的威胁,各国戏剧、影视的各种角色和演员肩负着主
要责任。
B.只要认识到各国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就能继承和发扬丰富的文化传统。
C.20世纪以来,我国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创作全都已经走向了
世界。
D.各民族的文艺创造的形式愈独特,愈能显示出人类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多样性与丰富

性,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就愈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发现“健康智商”
随着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人们不难发现,在同样的健康教育环境下,有些人对自已的健康状况十分在意,但也有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却漠不关心。除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外,是否有些天生的因素在影响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意识呢?英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回答了这个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之所以不同与负责控制这部分功能的大脑区域的活动能力以及大小有美.这说明,每个人的“健康智商”因其该区域的发育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健康智商”有利于人们及时察觉体内的不正常情况。但是如果太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客易使人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并产生对自己不满的情绪,从而引起相反的效果。
研究人员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38位志愿者大脑对健康意识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人员对受试者日常的焦虑程度以及其他有关症状进行了询问,以便了解这些人对自己身体的关注是否影响到其情绪波动。
研究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十分关注自己身体所出现的各种反应时,其大脑里有一个叫做右前脑岛皮质区的区域会出现大量的活动。这种大脑活动能导致人产生焦虑和其他一些负面情绪。研究还首次发.现,那些对自己身体状况十分敏感的人,其右前脑岛皮质区也较其他人要大。
研究人员介绍沈,右前脑岛皮质区负责控制人对情绪的意识。在似们的研究中,无论是功能神经成像技术,还是对莱一大脑区域,即右前脑岛皮质区大小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可以影响到主观情绪。当人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处于正常范围时,这种如同高智商的意识水平有利予人们对自己的健康问题保持一定的关注。
研究人员表示,在过去,人们常认为焦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因为焦虑会影响人的判断能力。但他们的研究表明,焦虑是人脑的一种常态反应功能。有些因大脑受损而丧失情绪反应能力的病人正好需要这种焦虑反应。这种病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十分低下,情绪冷漠,对社会交往也不感兴趣。因此,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强的人具有“健康意识高智商”的优点。但是,如果这种“健康智商”超出正常范围时,就有可能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躁动和负面情绪。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就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下列对“健康智商”定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健康智商是指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
B.健康智商是指人大脑的生理功能对健康状况关注的意识水平。
C.健康智商指的是负责控制情绪意识功能的右前脑岛皮质区。
D.健康智商指的是人们对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的控制意识。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的右前脑岛皮质区比较大,活动比较频繁,人的健康智商就高,反之,则低。
B.人们对待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和健康智商有关,也和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有关。
C.丧失情绪反应能力的病人需要有焦虑反应,是因为焦虑能影响人的判断能力。
D.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是有差别的,这和大脑右前脑岛皮质区的活动有关。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健康意识高智商”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所以我们不必在意健康智商。
B.具有较高健康智商的人能对自己的身体有较高的关注意识,但是健康状况不一定就好于一般人。
C.健康智商低的人不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容易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影响身体健康。
D.由“焦虑是人脑的一种常态反应功能”可知,焦虑不是病态,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工业化之前,英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阎照祥先生在其所著《英国史》中这样描绘“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它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静谧的乡村、弯曲泥泞的小路,憨厚朴实的乡民,绿茵茵的公有地,哞哞欢叫的牛羊。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就在这一派田园牧歌的背后,一场使英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变革逐渐来临。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并非偶然。
英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产者牢牢地掌握政权,财产被作为“自由”的基本条件;但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经济的成长不会因有可能威胁到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受到压制。自16世纪始,随着旧式贵族的衰落与中等阶级的兴起,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以三个社会阶级——土地贵族、中等阶级与工资劳动者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农民”式的双层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群体开始涌现,并促使早先那种封闭的、刚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流动性弹性社会结构所取代。
英国人马克思•韦伯提出了“合理谋利”精神。所谓“合理谋利”,是与在前工业社会中以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相对而言的,这与英国的清教传统有关系。孟德斯鸠曾认为,英国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诚、商业和自由”。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就形成了浓厚的清教氛围。清教所强调的,一方面是勤奋,另一方面是节欲。清教伦理既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又反对人们不讲信义。这种提倡“合理谋利”的教诲,促使人们,主要是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靠自身的努力去扩大生产、创造财富,并且创造出一种可以引发农民市场兴趣、把他们富余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获利的新机制。这正是英国人独有的工业民族精神。
仅有精神是不够的,英国在工业化道路面前还有许多障碍,在这方面思想家们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从霍布斯开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约翰•洛克,他们的著作,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天赋人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政府或国家应该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工业化是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而英国却在工业化到来之前就解决了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另一个重大障碍便是重商主义。作为指导英国发展的国家政策,重商主义曾帮助英国保持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化方兴未艾的时候,它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突破重商主义的束缚,为经济“松绑”,就成为时代的需要,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节选自《工业革命:英国世界霸权形成的前提》,有删改)
下列对有关概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层式的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流动性,这与“双层社会结构”的封闭、刚性不同。
B.“合理谋利”与前工业社会中以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不同。
C.“天赋人权”是指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重商主义”虽然帮助英国保持了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革命时期,却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束缚。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之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有着传统社会的风貌,被过着舒适生活的英国人赞美为“快乐的英格兰”。
B.君主立宪制度,有利于有产者掌握政权,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不会因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压制经济的成长。
C.亨利八世以来的清教改革,一方面强调勤奋,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另一方面强调节欲,反对人们不讲信义。
D.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这是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