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老舍的教书与办学
1918年6月,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品学兼优,深受校长和老师们赏识,被京师学务局直接任命为内城左区方家胡同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那年,老舍只有19岁。
一个19岁的青年,本身也只是个才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却已经要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然而,这位校长的行动并没有让教员与学生失望,在担任小学校长期间,老舍和他的同事们注重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思想,提倡教育创新。他们采用新教材,开设新课程,实行新的学生管理办法,用新的思想去启发教育学生。为了学校的建设,为了让学校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老舍整天吃住在学校。他常常和学生一起参加课余活动,常常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教材教法,还经常和工友们一起打扫校园,养花种草。就这样,这位年轻的校长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努力,用新思想改造学校,把学校办得越发出色,连学生家长也称赞老舍“治校有方”。
由于老舍担任校长一职的良好表现,1919年下半年,他被京师学务局选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先后在南京、无锡等地查访了二十多所小学,并与其他考察人员一起撰写了《参观苏省小学教育报告》。随后,老舍又被京师学务局提升为京师郊外北区劝学所劝学员,负责巡察一个区里的小学教育。这期间,老舍依然对教育工作尽心尽责,曾经上呈京师学务局,申述有 17处私塾塾师不良、守旧,并且指出为了严肃学习和发展教育,应将这些私塾进行淘汰。
老舍不仅在学校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还经常作为志愿者参加教学活动。他曾帮刘寿绵办过贫儿学校,也在地方中学做过义务教员,资助贫苦孩子读书。在做义务教员时,他不忘忧国忧民,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1922年夏,老舍在西北城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主持教务,负责教授修身和音乐。他积极参与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在具体办学上,带领教师和学生使用新教材,坚持贯彻“以平民精神陶冶儿童的心,以勤劳主义锻炼儿童的身,以自学主义发展儿童的脑”的办学宗旨,力争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922年9月,老舍应聘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担任中国文的授课,并兼任初级二年级七组(班)辅导员。在那里,他的第一堂课让学生们记忆深刻。学生们一下子被老师生动的语言抓住了,他们感到这位年轻的先生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不知不觉一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似乎变成了相识多年的知交,所有的“夹生”感觉都被先生的诙谐话语吹跑了。学生们觉得他们得到了一个爱开玩笑的大哥哥,打心眼里喜欢。下课后,也总是身前身后簇拥着老舍,总想再听几句平常绝听不到的话语。
1923年到1924年上半年,老舍赴京师第一中学任教,讲授国文、音乐和修身等课程。作为教师,他上课时不是单纯机械地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而是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硬邦邦地囿于一篇古文而字斟句酌,他的讲课内容极广,凡与他讲解的文章有联系的东西,无所不及。他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如说相声、表演京剧、唱曲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行生动的课堂授课。
1924年夏,老舍前往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在此期间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作品,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后又在新加坡担任华侨中学的国文教员。归国之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直至三十年代末辞去教职。
回顾起这段无法割舍的教育情缘,老舍曾说:“在我二十七岁以前,我的职业与趣味所在都是教书与办学校。”实际上,教育的影响已经深入到老舍之后的创作及工作中。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验,也与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一系列关联。
老舍提出:“欲社会国家之昌茂者,必以发展教育为首务。”老舍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旧式教育观的改造与革新上。旧式教育观的核心是追求“学而优则仕”,老舍痛心于旧式教育的脱离实际。老舍认为,传统的风俗教育比旧式学校教育更可怕。家庭教育是我国风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舍看重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关心“怎样教育”的问题。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舍在自己本身也还是个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时,就已经担负起管理一个学校的重任,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称赞。 |
B.1919年,因为老舍担任校长时的良好表现,他被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随后,老舍又因撰写的参观报告优秀而被京师学务局提升职务。 |
C.老舍不仅对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身体力行,还积极带领同行,在教育活动中认真实行使学生“心”“身”“脑”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 |
D.老舍在地方中学做义务教员时,曾帮刘寿锦办贫儿学校,资助贫苦孩子读书。他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
E.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丰富了老舍的人生经验,给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他对这段教育情缘始终难以忘怀,更不忍舍弃。
(2)老舍“治校有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老舍有怎样的教育理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老舍的授课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可读懂声音和面部表情的软件问世
艾克曼设计出了一个软件程序,可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讲话、声音和面部表情,帮助人们分析其讲的是否属实。加拿大皇后大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人员大卫?斯科恩表示:“政客通常不会完全说谎,但他们却非常善于周旋在真相的四周。这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已有明确的体现。”
斯科恩一直在密切注意“周旋”(spin)这个词。他发明了一种算法,可以通过监控对话或演讲中词语的使用,确定说话人什么时候想要在真相的四周周旋。这种算法首先对人称代词进行统计,比如它认为我(I)比我们(We)更加直接。接着,它将对表示笼统含义的短语进行统计。这都体现了很高的“周旋”水准。
斯科恩基于候选人在大选中的150篇演讲建立了数据库。虽然各位竞选人员的演讲稿都出自专人之手,内容也多有雷同,但当斯科恩用这种算法对麦凯恩、奥巴马和希拉里的讲话进行分析时,却发现他们的演讲仍存在着众多明显的不同。
根据软件程序的统计,每一位候选人的演讲中都包含着水平不一的“周旋”因素。其中,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含有极高的“周旋”指数,大大超出了麦凯恩和希拉里等人的数值。例如,在接受党内提名的演讲中,奥巴马的“周旋”值达到了6.7,与此相反,麦凯恩的得分低达-7.58,希拉里则得了0.15分,与平均值0最为接近。
因此,这项分析也从一个侧面支持了麦凯恩“直言者”的宣言,但这种直接的说话方式对政客来说却不一定是件好事,直接的表述方式往往使激发性极强的演讲变得十分平淡。斯科恩表示,奥巴马在演讲中熟练地使用了“周旋”的技巧。瑞士沃克斯研究所的创立者布兰卡?伯勒曼表示,他很善于使用含糊的用词来处理棘手的突发事件,选票的攀升也证实了这种技巧的有效程度。
伯勒曼用听觉分析软件程序对演讲的声音高低、音量大小和流利与否等7个参数进行了绘图,制作出了声音文件。随后她将此声音文件与演讲者的面部神情关联起来,通过艾克曼开发的面部动作分析软件程序来展现演讲人的表达自如度。
分析显示,麦凯恩的声音起伏很小,让人感觉没有感情或冲击力。无论涉及到积极的前景还是悲观的事实,他的声音听起来几乎一模一样。此外,麦凯恩的声音与面部表情经常不能协调。
他在谈论争议性问题时常面露笑意,让人分辨不清是嘲笑还是真诚的微笑,“这让人感觉很不可信”。伯勒曼说道:“人们很难对音调平平的讲演产生信任,尤其是当演讲人的讲话与其面部表情不符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麦凯恩的演讲充满‘周旋’的技巧也无济于事。”相比而言,奥巴马的声音则充满了起伏,其面部表情也能准确地与演讲内容相匹配。但他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喜欢皱眉,这容易让人感觉十分忧虑。但流利的讲演,高频的语速,以及声音高低的适度控制,都使他的演讲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鉴于上述的测试,那政治家们到底有多“诚实”呢?艾克曼说:“社会民众看待大选候选人就如同对待二手车的销售员,他们似乎对自己的言论确信无疑,因此,我们很难发现完全说谎的政客。”
随着种种辨别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许有一天声音识别器或面部表情识别仪就可以联合揭露出搬弄是非之人的嘴脸,甚至超越心理学家,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人们的真实想法。
(取材于2008年12月26日《科技日报》)下面是伯勒曼对麦凯恩的演讲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音起伏很小,让人感觉没有感情或冲击力。 |
B.麦凯恩的声音与面部表情经常不能协调。 |
C.他在谈论争议性问题时常面露笑意,让人分辨不清是嘲笑还是真诚的微笑。 |
D.麦凯恩的演讲没有“周旋”技巧。 |
下面是伯勒曼对奥巴马的演讲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音充满了起伏,面部表情能准确地与溃讲内容相匹配。 |
B.在演讲中使用了“周旋”的技巧。 |
C.过于喜欢皱眉,让人对他能否当选感到忧虑。 |
D.讲演流利,语速快,声音高低控制适度,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各位竞选人员的演讲内容多有雷同,但仍存在着众多明显的不同。 |
B.2008年美国大选中演讲中含有的“周旋”指数奥巴马最高,他很善于使用含糊的用词来处理棘手的突发事件。 |
C.麦凯恩的演讲激发性极强,但他直接的表述方式往往使演讲变得十分平淡。 |
D.艾克曼设计出的这个软件程序包括听觉分析软件程序和面部动作分析软件程序。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
A.演讲中含有的“周旋”指数越高,越受民众欢迎,当选总统的可能性越大。 |
B.演讲的形式诸如语速、声音高低以及面部表情决定演讲是否具备感染力。 |
C.演讲中使用“我们”和表示笼统含义的短语都是含糊其辞以在真相的四周周旋。 |
D.艾克曼设计出的这个软件程序目前并不能真的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人们的真实想法。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28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民族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文人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它的求变求新就显得更为强烈。还有,就格律诗的形式本身而言,一向比小说、散文、戏剧等艺术形式要求严格,故而,对诗美的探讨,也就更为频繁。
步鲁姆曾讲过,现代诗是一部家庭罗曼史,年轻人挣扎着反抗父辈人物,并渴望最终取代他们。这简直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存在方式。自从现代新诗在中国大地上萌发,它就一时也没有安宁过。新诗的发展正是以不断的流变为规律的,任何凝固都意味着死亡。
①每一种诗歌潮流或诗歌形态,作为一种历史的“业在”,都不是孤立的存在。②历史赋予每一阶段以规定性任务。③草创阶段的白话诗派和开拓、奠基阶段的写实诗派、浪漫诗派负荷的任务不同,(A)前者是在“辟荒”“尝试”中争得新诗的“正宗”地位,而不论是承接白话诗群的写实派,还是异军突起的浪漫派,都是沿着“诗体大解放”路子,把新诗提升到新的阶段。④写实诗派、浪漫诗派的历史功绩之一,是丰富、发展了自由体。⑤与此同时,新诗内部又酝酿着新的流派和随之而来的诗歌变革:在新诗中要求划开诗与散文的分界,倡导格律体向自由体挑战,(B)新月派的崛起,标志着新诗从自由到规范的位移。⑥(C)当新月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及至后,又会有新的诗人做新月派诗人们开初时的工作,戴望舒等要求以内在节律为诗歌形式要素的主张,进一步调整了前二者的得失长短。⑦可以说,从自由诗到格律诗,是新诗不断发展和扬弃自身的历史过程。⑧事实上,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格律和自由这一对矛盾,始终以辩证的形式运动着,发展着。⑨格律化走到了极端,诗歌就又向比较地自由化方向转变;(D)自由过分了,格律就又强调,新质的格律又应运而生。⑩这就是中国新诗形态的历史运动所显示的纵向轨迹。①同时,格律与自由又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时代的诗歌里,平行而又交叉,严格的格律诗常常与比较自由的诗并存,而且互相渗透,格律中常渗入比较自由的成分。②这是格律与自由在同一空间所呈现的横向关联状态。③格律与自由,都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都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这样就构成了中国新诗艺术形式发展史。
“年轻人挣扎着反抗父辈人物,并渴望最终取代他们”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不超过25字)
答:这句话的含义是
对第三自然段中A——E划线句的理解,不符合句意的几项是
A.前者是在“辟荒”“尝试”中争得新诗的“正宗”地位 白话诗派在草创阶段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不断完善自身而在诗坛上争得了主导地位,率领诗歌发展的新潮流。 |
B.新月派的崛起,标志着新诗从自由到规范的位移 新月派异军突起,极力倡导格律诗,使得格律诗由占据了诗歌发展的主导地位。 |
C.当新月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及至后,又会有新的诗人做新月派诗人们开初时的工作 当新月派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最高的程度后,又会有新的诗人不满意诗歌形式日益僵化、失去活力的局面,因而求变求新求超越,要开创一代新的诗风。 |
D.自由过分了,格律就又强调,新质的格律又应运而生 |
在强调诗歌自由化的历史阶段,自由化发展到了极端,又有人强调格律,于是一种性质全新的格律又产生了。
E.格律与自由,都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都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
格律与自由,平行而又交叉,格律体转化成为自由体,自由体转化成为格律体。
从上下文中找出与第三自然段句⑦“从自由诗(1),到格律诗,在到自由诗(2)”中三个词的照应句(只写句子序号)。
“自由诗(1)”的照应句是 。
“格律诗”的照应句是 。
“自由诗(2)的照应句是 。
第三自然段由13句话组成,分析作者的思路,可划分为两个层次,用“/“在下面句子的序号中标出。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
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中国新艺术形式发展的特点?据此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来,写在方格内(不超过20字)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雨中过伶仃洋
过伶仃洋,冒着细雨,甲棋逢对手上只我孤孤寂寂,航行在文天祥的温漉漉的诗行上。
“惶恐难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尽管诗人已经过了八个世纪,他举袖望故国的颤抖,仍遗落在伶仃洋里,有热泪点点,横飞竖洒,激荡不已。
云不语,雨不语。那宽袍阔带的文官正被元兵押解向死亡,伫产在一块大帆下不语。
那雾遮遮掩掩的岛,叫伶仃岛,这雨中衔一副寒霜脸的海,叫伶仃洋。文天祥叫零丁,令人叫伶仃,不管怎样写,这两个字都叫我受不住。不忍看,也不敢想。
天下伶仃人,不只你一个,偏你浮海赴义,一首诗吟得后人心疚。
我是一个九岁丧父的人,寡母领着我们三兄妹,而我是老大。“长兄若父”,我怎样在九岁十岁直至十五的肩膀上,放得住上有寡母下有弟妹的酸苦期冀?
寡母望我,我望寡母,泪眼相向;一间草房,数亩身田,天有阴晴雨雪,地有泥泞坎坷,人有势利冷眼,别人丰收时我们歉收,过节时别人满嘴油腻,我们数盘清冷。我们有永远卸不去的疲惫,有永远流不完的汗水,有永远忍受屈辱的咬紧牙关。
“长兄若父”,一个少年在风雨里摔打,支撑他的力量只是一个饥饿中不甘人后的期冀。当十六岁进工厂赚钱取工资时,望遍全厂三千人,只有我是十六岁。
一个大雨敲窗的夜,在同宿舍工友的鼾声中,我读到《过伶仃洋》,我哭了。“身世浮沉雨打萍”,“零丁洋里叹零丁”,每一字都击中我感情中最嫩薄的地方,我是那么不堪一触,我哭。
“伶仃”这两个字,是谁选的?仓颉也有_____和_______么?因而这两字才很瘦长,如一个长年饥饿的豆芽的孩子。
“伶仃”这两个音,也要用舌小心吐出,舌头粗壮的得意的人吐不出,它是那么脆弱,重一点就会变形。
从此读书怕见“伶仃”,见时故作不见。读书又受读“伶仃”——当我为我自己,也为母亲弟弟、妹妹挣扎了一天,赚得一元四角钱后,静下来,想哭的时候。
是什么叫我爱了文学?我下班就走理了文字堆里。读进躯体和宣泄出躯全的都蘸满了感情浓法的文字,一种排斥合用排斥热闹的孤零的生活。
一部《易经》圈住我,两千年前已洽谈室,我从小就在零丁洋上漂泊航行。
有人说:“孤独是知识达到崇高境界的一种状态。”
“智商高的人都是孤独的人。”
“孤独是一种超出了平庸与俗气的美学境界。”
说这话的,大约是被过分的热闹优苦了的人吧?大约是难得享受一下短时间的孤独之美吧?
吃含味精的菜太多,一次糖抖黄瓜就被推为最佳滋味,我理解这种心态。
孤独不好,伶仃不好。
当父亲溘然撒手入世,别把一个孤傲的孩子遗落在冷漠和多白眼看里的家族里,那么我不会跟那古代的亡国之官叹伶仃,叹也无力。
如果文天祥置身于抗击异族入侵者的人民大众和爱国勇士的汪洋里,虽自己身死,也去会叹息伶仃。
在伶仃洋里,他正被押解到一个绝望的地方去,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曾为它的广大扬眉得意,南宋却连最后一声国人的哀音也未闻,多寂寞呀。
“零丁洋里叹伶仃”,半生沉浮,一腔宏愿,尽付流水,遥对故国,究何以堪。
爱国者的孤独,悄悄地升华了我的孤苦,家国虽有别,情感却易通。血写的文字有不可局囿的穿透力,这是多么奇妙的心灵感应啊。
文天祥的伶仃别是一番至高境界,怪不得我每读心碎,世人也皆尽可一哭。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千古传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第一自然侧面中“航行在文天祥的湿漉漉的诗行上”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漉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第九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出其中的四种: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2分)
第十二自然段中甲、乙两处横线上应填入的切合文意的一组短语是( )
A.亡国之痛;悯人之情 |
B.预见之才;体味伶仃 |
C.亡国之恨;孤苦家世 |
D.诗人之情;学子之心 |
第十二自然段中提到的“仓颉”是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枯叶蝴蝶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只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了的树叶,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如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叫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们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为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蝴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枯叶蝴蝶经过伪装仍然逃不脱被捕的命运的原因是:
① ②“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文章第三自然段描写枯叶蝴蝶突出了“死灰颜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中有鲜明的对比:既有枯叶蝴蝶正反两面的对比,又有枯叶蝴蝶与其他美丽蝴蝶的对比。 |
B.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对枯叶蝴蝶的描述,揭示了愿“一切都显出它们真相”的殷切希望。 |
C.文章表明坚定的信念:尽管许多人都学枯叶蝴蝶“装假作伪”,但我要效法其他蝴蝶的表里如一。 |
D.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在对枯叶蝴蝶即将灭绝的前景的描述中,表达出对人们滥捕濒危物种的深沉忧虑。 |
E、文章叙议结合:在描述枯叶蝴蝶的伪装和命运之后,论说了造成其悲惨结局的原因及其教训。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坚硬的黑陶为特征。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陶器、铜器或者其他器物,有“物勒工名”的传统。殷代的青铜上就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似。由后比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彩陶上的花纹。有些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鸟形、兽形、草木形等等,画得精巧,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分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第1段中“由后比例前”的意思是( )。
A.根据以前的来类推后来的 |
B.由后来的来规范以前的 |
C.由以前的来规范后来的 |
D.根据后来的来类推以前的 |
作者认为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具有文字性质,其理由是( )。
A.半坡彩陶上的刻画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记号同殷代青铜器上的刻画文字极相类似 |
C.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明显不同 |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常见,而黑陶上的刻画却为数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