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王宇、王希)国家统计局4日发布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根据公告,2014年全国谷物总产量55726.9万吨(11145.4亿斤),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91.5亿斤)增长0.8%。谷物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大麦、高粱、荞麦、燕麦等。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2738.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385公斤/公顷(359公斤/亩),比上年提高0.2%。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4日发布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全国粮食实现“十一连增”关键是近些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得力,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缓解了资源要素约束偏紧、自然灾害多发的不利影响。
第一,得益于新品种的大推广。我国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紧密相关,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国审品种的推广面积已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特别是两优系列超级稻品种等高产玉米品种的推广,有力支撑了粮食单产水平的快速提高。此外,一些突破性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和推广,扩大了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范围,使传统粮食低产区一跃成为全国粮食增产区。
第二,得益于技术集成的大应用。近年来一批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的集成推广,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土壤深松、播后镇压、越冬浇水、一喷三防等常规技术的集成推广,我国小麦亩产水平近十年提高了近70公斤。
第三,得益于农作物结构的大调整。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一靠播种面积扩大,二靠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单产增长既有各种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普遍提高的因素,也有高产作物替代低产作物的结构调整贡献。玉米、稻谷等高产作物替代大豆等相对低产作物,对促进粮食总产增加作用很大。
第四,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农田水利设施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水旱灾害的不利影响有所缓解,对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论是基础设施的大改善、农业科技的大发展,还是作物结构的大调整,背后重要支撑是“三农”投入的大增长。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由2144亿元增加到13799亿元,翻了两番还多,年均增速20.5%。今后,要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摘自《农民日报》2014年12月11日)
材料三:据预测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6亿,如果按年人均口粮135公斤计算,需求量将至少增加135亿公斤;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饲料用粮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价格的提升,生物燃料、生物制药和酿酒工业发展迅速,对粮食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我国人均耕地1.52亩,有所下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此外,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一步降低。近些年,我国气候变化频繁,旱涝灾害增多,特别是极端性天气给粮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剧,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增加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与粮食种植直接相关的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增多,直接导致种粮农民的数量减少,粮食种植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近些年来,我国的粮食价格增长幅度很小,远远低于其他商品同期的价格涨幅,种粮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水,极大地抑制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4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4月2日)
材料四: (新浪财经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于3月21日-23日在北京举行,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出席并演讲。内容如下:
去年以来,国内围绕粮食问题有两个热门话题,第一个是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十一年增产,第二个是进口了一亿吨粮食。围绕这两个问题议论比较多,为了澄清问题,我简单把中国粮食生产、消费、进口的形式给大家做一个报告。
过去十年简单的概括就是粮食十一连增,进口也是快速增长,消费也是快速增长,具体来看粮食生产的年均增长率是2.82%,其中单产的贡献大概是52%左右,面积增加对生产的贡献大概是32%左右,粮食品种内的结构调整对增产的贡献是16%左右。粮食消费连增长比粮食增长快,粮食消费年增长3.39%,由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的消费的增加是40%左右。
粮食进口年均增长非常快,达到32.86%,粮食增长了16%左右,去年我们进口了大约是一亿吨,2013年我们增产了六亿吨,进口了一亿吨,2014年消费大概七亿吨。根据判断,实际需求是6.5亿吨;到2020年,我们生产的极限大概也是6.5亿吨。但是,目前,资源、环境已经亮起了红灯,我们要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腾出一点空间,粮食生产的目标还是维持目前的水平,大概是6.1亿吨左右。到2020年,粮食的需求量预测大概7.2亿吨,自给率基本上能达到85%,和我们粮食安全定的目标大体吻合。
未来粮食安全从生产、消费、进口这三个关系来看,面临着挑战,短期看如何应对这个非配额管理产品的过多进口问题。去年过多进口的主要是大豆,占了72%,其次是大麦和我们的高粱,占了谷物进口的57%:这些是非配额产品。国内外的价差扩大主要是指这些非配额产品。应对大豆、大麦、高粱的过多进口问题,必须降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抑制三大主粮的国内外差价,不能超过65%的防火墙。长期来看,如何构建一个粮食产业生产安全的保护机制和产业损害的补偿机制,是需要我们着力研究的。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作了报道,概括说明他们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不同。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网记者与《农民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问题。
(4)阅读材料四,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对我国粮食问题有哪些主要看法?你又是怎样看待我国粮食问题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夏丏尊先生
叶圣陶
夏先生名铸,字勉旃。那时浙江省有许多人想举他做省议员,他以为当那种省议员毫无意义,就在选民册上把“勉旃”改为声音相近的“丏尊”。这么一来,写选举票的都把“丏”字写成了“丐”字,投他的票就全成为废票了。
他是浙江上虞人。十六岁做了县学生员,后来到日本学染织工业。浙江第一师范请了日本教师,需要翻译人员时,夏先生已经精通日语,就入校当翻译。他见到学生的国文程度不能有多大进步,就自告奋勇,愿意充任国文教师。一班学生经他指导,国文程度相当地提高了。他鼓励学生写作,向报纸杂志投稿,被发表的很多,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多加浓厚了。他又提倡思想自由,劝学生多看新书,不要死捧着几本课本了事。
上虞春晖中学聘夏先生为教师。夏先生觉得白马湖有山有水,清静空旷,环境很好,就在学校近旁造了一所平屋,想终老是乡。他想把春晖办成全国的模范中学,招集多数学者,一面教育青年,一面研究学问,从事著作,每个教师的教授时间定得很少,薪水数目定得很低,用著作的稿费和版税作为生活费的补助。欣羡他这种理想的人一时很不少,因此大家都知道春晖中学是浙江的优良学校。后来离开春晖,夏先生在上海办起了立达学园。所有教职员全是同志,一致抱着献身教育的志愿。各人把能做的事尽力地做,把能教的课尽量地教,无所谓薪水,每人每月只取零用费二十块钱。
夏先生担任的是暨南大学的文学院长,又任开明书店《一般》杂志的编辑。后又创办了《中学生》杂志,他认为学生在一般中学里,受教育的范围宽广多了,必须食而能化,举一反三,知识能力从而长进,思想情感从而发皇,才是真正的受教育。但是一般中学生没有给学生享受这种福利。他为弥补这种缺憾,花了不少心血编辑《中学生》杂志。每期都是自己拟定了题目,特约相当的人写文稿,务使面面顾到,绝不随便凑数,让杂志真正成了“杂”志。
“八·一三”战事发生以后,曾经被日本宪兵部抓去过一回,关了十天才放出来。我回到上海看他是战后四六年二月初,他精神颓唐,满腔郁愤,但是并不为了自己的什么事。最难忘的是他临终前一天向我说的那一句话,也就是我所听到的他的最后一句话——“胜利,到底啥人胜利?无从说起。”这句话抵得一篇悲天悯人的大文章。
一九四八年五月一日
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追忆夏丏尊先生的?请作简要分析。
如何理解文末“胜利,到底啥人胜利?无从说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过河
韩少功
曹正根外号正呆子,就因为有一次上床没洗澡,不知为什么,小事竟闹成大事,最后桂芳砸烂了一个瓷碗,呆子砸烂了一个瓦坛。
“你要是不想过了,你就走!”呆子气得大叫。这一句很伤人,呛得女人的泪水夺眶而出。“走?这是你说的?好,这是你说的。老娘今天要是不同你离婚,不算是人养的!”说离就离,说走就走,他们气冲冲出了门,朝乡政府赶去。
正在这时,天边一阵闷雷滚过,凉风袭来,天色突变。顷刻间大雨哗哗,一条小河横在面前。曹正根朝上游下游各打望了一眼,没发现船,就脱去鞋袜,挽起裤腿,走过河去了。走上岸,呆子这才想起,他老婆不会水。桂芬提着鞋袜刚下水,一个趔趄,一声尖叫,差点掉倒在河里。呆子赶快几步抢过去,一把抓住老婆,看着她连连翻白眼,好容易一颗心落了位。
“背吧!”他把老婆拖上岸,冲着她蹲下去,粗声粗气说。“你这没良心的,这才晓得要背呵?”老婆大概早就等着这个办法,委屈的泪水一涌而出,朝他背上猛捶,“你早做什么去了?你瞎了眼,存心要淹死老娘是不?”“你不是本事大么?”“我不稀罕你,就是不稀罕你!”“那我不背了?”“你正好不离婚了是吧?你想赖?”老婆把他捶打得更厉害。
过河的过程几乎成了厮打的过程。老婆动作太大,也太多,呆子稳不住,两人差点齐刷刷滚到河水里。呆子大喝一声:“抓紧点!”老婆这才把两手紧紧搂过来。在面颊靠到丈夫后颈的那一刻,她大概吸到一股暖烘烘的热气,还有她熟悉的汗气、体味,一种太阳晒出来的皮肤焦香。这种气味突然让她安静了几分,甚至不再说话。
上岸了,天已放晴。大路边,有个昔日的小庙,外搭一凉棚,挂着邻村一个代销点的牌子。棚里正热闹,有一个青皮后生子正在和年轻的女营业员谈笑。还有两三个老头子正靠着柜台喝酒。呆子走进凉棚,交待老婆歇口气,自己要找熟人借两件干衣服来换上。他刚走,桂芳的耳里就突然跳进一句“喂,贵老倌,听说对河那边有个叫曹正根的后生,是个治虫大王,走到哪里都妙手回春,让虫子一片片死绝。他还到农学院讲过课。这下肯定发财了,还有奖状少不了。”
“那应该。”白胡子老倌表示赞赏。后生撇撇嘴:“现在到处都讲假话,什么事都只能倒过来看。姓曹的若不是有背景,人家会抬他的轿子?”“领导培养他当典型,他当然搞起来有劲。”
“哪个培养他?”桂芳先前是瞪了后生一眼的,可惜对方并没有看到。这下更不平了,气不打一处来,“一没评他个劳模,二没发展他入党,好容易搞到农学院讲了几天课,又给打发回来啃泥巴……”
白胡子老倌眨眨眼:“哎,这位媳妇,你咋个对他那么熟?”
“我……”桂芳有点发烧.答非所问地骂上一句,“熟什么熟?我看他是吃人饭拉猪粪,蠢得做猪叫。”
“你同他是一个村的吧?”营业员妹子突然拍起手来,停了停又吞吞吐吐地问,问他是什么模样,好多岁了,结了婚没有……一直问到自己脸色飘红。这使旁边那个后生又懊丧又嫉妒,捡起石头恨恨地去打鸟。
桂芳盯了那小女子一眼,心里忍不住开骂:小妖精……她还没想到怎么回答,见曹正根找来衣服瓮声瓮气地说:“去,找个地方去换了。”“换什么换?”“换了好走路呵。”
桂芳没搭腔,气冲冲地掏出钱来,买了半斤红糖、一斤咸鱼、半斤海带。她把这些往丈夫怀里一塞,然后瞪了一眼,恶声恶气地说:“走就走,走遍天下老娘也不怕!”
说完就上了路——不过是回家。这是什么意思?呆子看着她冲冲而去的背影,“喂——错了,你走这边呵。”
老婆还是没有回头,顷刻间就变成了一个黑点。
1979年7月
简要概括桂芳的性格特点。
第三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1)呆子赶快几步抢过去,一把抓住老婆,看着她连连翻白眼,好容易一颗心落了位。
(2)这种气味突然让她安静了几分,甚至不再说话。
小说多次描写了人物的矛盾冲突,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请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孟1988年l1月6日题词)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节选)
郭莹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下列对“和”与“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B.贵“和”取向与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的生存条件有密切关系。
C.“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之根本。
D.“和”与“中”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关联,二者相互包含,只有“贵和”才能“持中”。

下列各项不属于“贵和尚中”思想在处世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以和谐为取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
B.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
C.不把事情弄到极端,几乎对所有过激言论和过激行为产生厌恶。
D.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正反对比,层层展开论述。
B.“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古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作者认为,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

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华侨协社是一座三层的普通楼房,华法教育会、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平促进公等几个华侨团体都设在里面。这栋楼房的二楼是会议室,三楼、一楼及地下室此时都已住满了勤工俭学学生。由于不断地有学生涌向此地,楼内早已人满为患。有一位法国的参议员于格儒的夫人便赠送了一些帐篷,搭在房屋后面的菜地上。后来,非但楼内,就连这些帐篷内也挤得水泄不通。学生们只有每日五法郎的生活费用,因此每日两餐,都是自来水加面包,有时佐以粗制的巧克力糖,连蔬菜亦很难得。少数人有煤气炉还可以烧点热水,而绝大多数人则只以饱饮自来水。由于缺油少肉,这些年轻的学生每日需吃一公斤的面包,方能解饥。有时腰无余钱,只好连粗巧克力也节省了。
这些千里迢迢、远涉重洋而来的勤工俭学学生,已经从美好幻想的天堂跌进了残酷现实的地狱。
到了8月,父亲已经满了17岁。而他的17岁的生日,就是在这样一种既无前途、又无希望的困境中度过的。
1921年9月,法国政府决定停止发放给予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生活维持费。10月,父亲和其他学生一样,已经毫无生活来源,面临生活绝境。
邓小平17岁的生日是怎样度过的?(原文回答)
为什么说当时的留法学生面临生活绝境?请分条陈述。
你从上面节选的文字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