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核物理学家,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201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
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但是上学后,于敏发现,因为这里是工学院,所以,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这使于敏很快就失去了兴趣。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考取了研究生。后来,被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个所是1950年成立的,当时由钱三强任所长。当时我国科学界一片空白,他们高瞻远瞩,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1955年,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留学英国、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的彭桓武则认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在私下,于敏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虽然,他自己一直坚决反对,但就凭这一点,也足见他在中国核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两年之后的12月28日,又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用“轰六”飞机空投,进行了全当量氢弹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速度之快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工作条件之艰苦却难以想象。1969年,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和一次大型空爆热试验并行准备连着做。于敏参加了这两次试验。当时,他的身体很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岗上看火球时,就见他头冒冷汗,脸色发白,气喘吁吁。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第一次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我们当初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才研制核武器的。对此,如何保持我们的威慑能力,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丧失了我们的威慑能力,我们就退回到了五十年代,就要受核讹诈。但我们还不能搞核竞赛,不能被一些经济强国拖垮。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们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保持我们的威慑。”他说。
于敏认为,对于科学家来说,正式的职业是科学研究。而学术研究的环境和学术氛围比较浓的是欧美和过去的苏联。他说,我虽然在国内是一流的,但没有出过国总是一种遗憾。如果年轻时能够出国进修或留学,对国家对科学的贡献或许会更大。其实,于敏的一生中,应该说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都放弃了。
与其他两弹元勋一样,在过去数十年中,于敏的所有工作都不为人知,甚至他的亲人。直到60岁后,他相继获得多个国家科技奖项,一系列档案解密,公众才得以了解,这是设计了中国第一枚氢弹的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自百度)
2.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时,氢弹原理的主要设计者于敏并不在现场,他依然很平静,他说:“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节选自《生活周刊》第821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于敏在上大学时之所以由工学院转入理学院去学习理论物理,是因为受钱三强的影响, 更是因为看到了我国科学一片空白的现状。 |
B.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明显超过美、英、法等国。 |
C.于敏一直坚守在中国氢弹原理的领域中,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使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
D.于敏认为,我国研制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垄断,保持我们的威慑能力,避免受到核讹诈。 |
E.于敏在中国核事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
(2)于敏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那些成就?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材料中引用钱三强和彭桓武对于敏的评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于敏“一个名字,荡涤人心”,你认为于敏具有哪些“荡涤人心”的品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故乡难言朱鸿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历经沧桑,我才知道任何人,不管他降生豪门还是寒舍,都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绝对美好的日子只在人之初。尽管短暂,不过它会沉淀于脑,构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属于我的纯粹快乐的时光,当然是少陵原赐予的,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似乎一切都是透明的,窗花,门神,祭月,过年,鸡鸣于晨,鸟栖于昏,蝴蝶悬枝,蚯蚓行泥,或房檐垂冰,或锅洞伸火,甚至发臭的狗屎和温热的牛粪。
伊甸园的生活注定都很短暂!有一天,我开始厌恶少陵原,觉得它小,脏,落后,甚至幽暗。于是快乐的时光就结束了。我离开少陵原,变成了西安人,然而也变成了异乡者。
然而知识的谱系,迅速见证的不是少陵原鄙陋,而是我的浅薄。实际上过去的众多雅士都曾经登临我的故乡,并颂而叹之。“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是李白之诗。“自断此生休问天,社曲幸有桑麻田”是杜甫之诗,杜甫自谓少陵野老,是我故乡人。“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是白居易之诗。少陵原固然只是小小的一方水土,不过它隆起大块,涌向虚空,天高气净,光强风烈,素得适时云雨之润,从而贤才济济。这里是宰相朱博故里和皇帝刘询养地,这里出过义士苏武,出过将军杜预和史万岁,而所谓洛阳才子韦庄则家在少陵原。这里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高僧玄奘之葬地,因为少陵原南畔可以俯察樊川,眺望终南,有极好的风水。这里还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巨域,秦之杜县,便是因为设于周之杜伯封土而得名。凡是种种,为我建立了关于少陵原的文化地理概念和历史地理概念。
都市是荣华的,不过我只是羁旅之人,客人,是移民,异乡者。唐诗三百首,近乎一百首渗进了乡愁。西安距少陵原不足三十里,回乡很容易,不过在我苦闷时,乡愁仍涌流笔端,渲染纸背。每一次回乡,我都感到安慰。每一次回乡,我都觉得踏实。少陵原的深厚和奥博,朴素和宁静,总是消除我的紧张和焦虑。十九岁离开少陵原之后,我就一直浅睡,稍有声音即醒,十分烦恼,然而我回乡便能沉睡。有一年我在香港,房阔床软,温度适宜,毫无噪音,可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数羊不行,数树仍不行,遂想少陵原,于是几十个村子就漫漫浮现出来,并流泻于枕,膨胀于室,甚至弥漫整个香港。从东到西,司马村,小兆村,康王井,蕉村……我的灵魂像展开了翅膀,然而不用飞翔到县城韦曲,我就安眠了。那一夜,我睡得实实在在。
故乡之于游子从来是慷慨的,它不拒绝一个人给它增光,它也不嫌弃一个人落泊潦倒,它更能收留那种在外受挫的人。我三十岁之前,曾经有两次在外受到重压,心疼,心在哭泣,觉得都市势利不宜我居,然而隐身无地,遂怏怏入住少陵原之家。在这里,我包扎了伤口,并恢复了元气和尊严。
二十世纪刚刚交接中国那年,一条宽阔的水泥公路便从都市窜到了少陵原。这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欲望在窥视斯地,并将聚集斯地,直至吞噬它。然而我非无情之物。少陵原不属于我,不过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我的父母之邦,这里有我祖先的坟茔。也许可以开发,问题是,现在的少陵原,它的风貌,它的景色,它的气势,它的品质,是自然亿万年所造化,是我的祖先亿万年所创作,从而才筹成了地理的少陵原,文化地理的少陵原和历史地理的少陵原。它不但是实用的,使祖先世世代代赖以生活,而且是美的,遂容易估量出它的价值是多少。可以开发,不过开发者,千万要注意,覆盖了少陵原的种种新的建制,它的价值不能低于其固有的价值,它也不能是丑的。我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如果在我这一辈丧失少陵原,那么我这一辈就对它负有道义责任,起码我这一辈应该上报祖先,下达子孙,以使其明白在我之年所发生的变故。少陵原不属于我,然而多年之后,少陵原改换了模样,少陵原可能只剩下了它的名号,而我则白发苍苍,变成一个倔老头。我想,倔老头将不会找到蕉村了,及其他小时候到西安去要经过的西兆余村,皇子坡,韦曲。也算了,然而要是我发现有劣质工程,有污染企业,有致祸部门,我将用拐杖敲击他们的门牌和匾额,并将在正义的法庭起诉,追究他们,强烈要求他们还我少陵原!问题是,有些事物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他们怎么还我少陵原!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选自《2007中国散文精选》有改动)
尽管故乡难言,但在作者心中形象鲜明。作者心中的少陵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 请根据文中的内容准确概括出它的特点。(6分)
作者说,少陵原是他人之初绝对美好的日子,“尽管短暂,不过它全沉淀于脑,构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想”。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请就五、六两段的内容简要列举。(6分)
末二段写作者面对少陵原被开发的想法和对出现的问题可能采取的行动,表示了担忧和期待。在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你有什么看法和好的建议?(6分)
本文首尾文字完全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土与籽张炜
①这一切想来是如此奇特,又令人惊心动魄。它们是这样不同,迥然不同。同一片泥土,同一片苍穹之下,竟然存在着这么多不同的生命。
②同一片泥土被自然抛下不同的种子,慢慢长成植物:幼小时都是绿色的,叶片也难以区分;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在自然的生长中,有的笔直向上,有的匍匐在地,有的爬行,有的直立,有的扭曲——比如白杨和地衣草,比如杉树和狗尾草。人们常常惊异于同一片土地生长出这么多差异巨大的生物,却忽略了基本的追究——土与籽的关系。
③不同籽必定结出不同的果,外力所能够改变的仅仅是微小的一部分,而不可改变的却是它的实质。它可以因为干旱、气候以及种种摧折而死亡,但却不可以长成其他生物。它可以由于种种恶劣的外部条件而瘦弱和矮小,可是却不会变成其他的生命。
④一株青杨在风沙的吹打下枯死,可是它的枝茎仍然直立;绿色的汁水被一点点耗干,可是它的躯干却仍旧是坚实。一株黄色的地衣草由于巧妙地攀附和吸吮而变得葱嫩、肥胖,可它仍然只是缠绕,只是匍匐和爬行。它难以独立向上,这是它的属性。
⑤我们的悲哀在于没有能力鉴别土与籽的关系,没有能力区分不同的籽与不同的结局。同样的阳光雨露,同样的大自然的饲喂,它们却各自奔向自己的明天,寻找和靠拢着自己的终结。
⑥渠畔上,一片湿润的疏松的土壤上,一株青杨和一株狗尾草同时萌发。它们都伸出绿色的、娇嫩的、小小的叶片,仔细辨认都分不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它们相挨着,亲昵地偎在一起,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一块儿享受着阳光和渠畔上丰富的腐殖土。充足的营养、流动的活泉,都催促它们快些长大。它们没有辜负这一切,真的飞快成长了。
⑦后来,也就是那个春天逐渐走向深入的时候,它们的区别越来越大了。狗尾草的茎杆终于长出了一厘米,而那株青杨的幼苗却身姿挺拔。它尽管比那株狗尾草高不了几寸,可是那枝干似乎已经有点模样了。它的绿叶没有狗尾草的叶片长,可是更厚,叶子背面有一层泛白的毛茸,娇嫩的桃形叶在风中摆动。
⑧春天继续深入,接着又是火热的夏天。后来就是寒冷的冬天了。狗尾草结籽并过早地收获,也走完了自己的终点。而青杨树才刚刚度过第一个华年。它又长出一尺多高。它的枝干又变粗了,叶片更为展放。秋天既过,它注视着同伴的枯萎,怀上无限的怜悯。严酷的冬天来临了,它第一次经受风寒,咬住牙关。风雪把它的叶片渐渐撕碎,又打落在地。它严肃地注视这一切。渠水封住,可爱的歌唱停息了。它要孤独地挨过这个冬季,息声敛气地等待春天。四周的草,那些比狗尾草还要矮小的荩草、节节草,都一片枯黄,没有一点绿色。而它自己还仍然执拗地把绿色蓄在了表皮。
⑨后来是一个又一个春天,许多许多的春天,接连不断。它长得越来越壮,越来越高,后来简直要去抚弄高空的白云。它长得笔直笔直,英俊高大。远方的人手指它说:“看,那棵高大的青杨!”在原野上,当它的身影出现的时候,我们为它的英姿而迷醉,甚至感到了微微的自豪。它不是我们,但令我们心向往之。它的直立和向上的气质吸引着,使我们无法把目光转向它方。
⑩它具有真正魅力。它是旅人的指路航标。它的绿阴可使他得到真正的安慰。他可以依靠它,甚至可以与之倾谈。那些按照一些固定的季节被不断地播种和收获的植物都在它的脚下,散发着浓烈的、诱人的气味,但它们永远不会像它这样粗茁高大,也不可能像它这样坚实和执拗。它倔强独立的性格永远是生命的参照,是原野的骄傲。对比那些被不断收获的植物,它是一个奇迹,是不知来自何方的一粒种子。它不是由人抛下的,也不是为了收获而点播的。它是最自然不过的生长。它的存在只属于这片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总要格外多情地映照它的身躯。
青杨树,我们不能拥有你,可是我们愿把你植入心中。
请仔细体会⑩段“它具有真正的魅力”一句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真正的魅力”的内涵是什么?
本文描写了青杨从一粒被自然抛下的种子长成高大树木的过程。请按顺序写出来。
本文题为“土与籽”,行文却以对青杨的描写为主。请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食品添加剂,防不胜防(节选)
据统计,食品业每年花在食品添加剂上的投资高达200亿美元,生产商用这些食品添加剂来改变食品的色、香、质和延长保质期,估计我们每个人每年要吃进六至七千克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业常常为自己辩解说,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为了防止食物变坏,保护消费者免遭食物中毒。但事实上,用于阻止有害微生物滋生的化学制剂(即防腐剂)和防止油脂变质的化学制剂(即抗氧化剂)只占食品添加剂总量的1%不到。大约90%的食品添加剂是装饰性的,其中包括40种不同的染色化学制剂(多数在谷类食品、零食、糖果和饮料中),13种甜味剂和4500种食品香料。此外还有乳化剂、稳定剂之类的食品加工助剂,它们的作用是使食品中的水油混合在一起,常常添加在人造黄油和蛋黄酱等食品中。
如何管理这些化学添加剂?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任何化学制剂只要不在明令禁止的名单上就可以添加到食品中。而现在大多数国家规定,只有获得许可的添加剂才能在食品中使用。1983年,欧盟采用E-NUMBER编号系统,将数百种获准使用的添加剂列入许可名单。
到目前为止,欧盟已宣布540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英国食品标准局的食品添加剂部门负责人罗德里·埃文斯博士解释了如何计算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程度。他说:“首先要获得大量安全性资料,显示某些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研究结果由独立的科学专家进行评估,如果可以接受,我们将根据这些结果确定每种食品添加剂的日认可摄取量—---它是指人在有生之年每天摄取多少添加剂不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威胁。”
批评食品添加剂检测系统的人对多达250种获得使用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提出怀疑。他们说,几乎检测食品添加剂的研究都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但实验结果是否同样适用于人还是一个未知数。此外,大多数研究是由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公司进行的。
科学政策专家埃里克·米尔斯通说:“我认为应该让与食品添加剂生产商无关的独立实验室进行检测,并不断更新研究成果。此外,我们还需要确定实验用鼠和人的相似度有多高。”他说,应该多用经过人体证实的证据来下结论。他说:“如果你去问那些生产或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相关行业工会,工会官员们会告诉你,工厂里的人会出现喘息不止、慢性头疼、出皮疹等种种症状。但在评估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却没有把这些证据包括在内。”
1.下列对“食品添加剂”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食品添加剂可以强化食品颜色,增加香味,提高产品的质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B.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目的是阻止微生物滋生,防止食品霉变,使消费者避免食物中毒。
C.食品添加剂一般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甜味剂、香料以及作为食品加工助剂的乳化剂、稳定剂等。
D.世界食品添加剂标准是欧盟1983年制定的,使用这个系统可以防止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半个世纪以前只要不是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就可使用,而现在世界各国规定只有获得许可的添加剂才能在食品中使用。
B.英国有关人士认为食品添加剂无害的标准是人一生在不威胁健康的情况下能够摄入的量,而不是实验室结论。
C.即使是与生产或使用添加剂有关的行业工会的官员也都会坦言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D.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的人最主要的怀疑理由是研究途径存在着问题。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食品添加剂中的香料,尽管其种类极多,但被欧洲主要国家认可并认为对人体无害的却是极小一部分。
B.食品安全不能只考虑添加剂,还要考虑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其他问题,但最根本的办法是多吃新鲜食品。
C.对食品添加剂检测系统持批评态度的人,其主要根据是只有极少数检测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是在人身上进行实验。
D.如果我们记住对人体有毒害的食品添加剂种类,不吃含有这些添加剂的食物,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丢草绳
陈传荣
①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结。患了疟疾,多半是听之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
②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③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听到了一个“好办法”,说是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根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④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呐!但看到我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违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⑤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⑥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夜色,匆匆地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的跑了回来。
⑦到家后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儿,母亲才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⑧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倒烧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⑨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伢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母亲说:“在往日,生上几天也就好了,这趟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母亲就开始抹起泪来。
⑩三姨的眼也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你给他丢过草绳了吗?”过了一会儿,三姨问。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母亲告诉了她。三姨拍了一下腿说:“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的,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望躺着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倒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母亲发现,刚刚由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淌出了许多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选自《文汇报》2007年10月8日,有删节)
怎样理解“难忘”在文中的含义?
答: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作者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答:
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吗?请结合全文作具体探究。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湖 泊
王小妮
①带着一根擀面杖,德国的朋友坐两小时火车来和我们共同包一顿饺子。如果他不来,我们就得一律用细酒瓶擀面。吃过了中国饭喝过了中国酒,朋友说,这附近有一个熊湖,很值得一看。随后的一星期,找熊湖成了大事情。树林茂密,又不会问路,我们捉迷藏一样乱走。几次遇到一个跑步的德国小伙子,后背像扎武装带满满地扎了一排,远看像一排手榴弹。我们经常见他,细看时背后捆扎的竟是饮用水。
②别人的湖啊,你在哪儿?秋天了,橡树、核桃树、栗子树的果子劈劈啪啪又砸头又硌脚,路上采了我所见过的最大蘑菇,直径有30厘米。举着蘑菇见到了湖。哪里有熊,只有野鸭子在红黄绿各色树叶的粼粼倒影里。湖边有一个小酒吧,两层楼,有人端坐在高处看水,有人坐在水边晒太阳,我估计那一天有30人在熊湖边,一丝人声都没有。
③离熊湖几公里远有大停车场,车辆到那里为止,不能再接近湖。除林间偶尔有原木的秋千木椅外,没有什么设施。从公路到熊湖边,至少步行一小时的沙石路。林间几家原住户,外墙高处挂着鹿角猎枪松枝,湖区不供游人留宿。
④这以后的又一年秋天,我们早回了国回到东北,去看长白山脉的一串火山湖。夜里听到当地人讲各种熊瞎子的故事,熊瞎子掰苞米,熊瞎子偷蜂蜜,熊瞎子和老虎打架……在阵阵笑声中,那又笨拙又憨实的家伙,竟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于是让我想起了熊湖。在中国的东北部更应该有熊湖,一百年前这一带还完全蛮荒。德国的纬度和中国东北差不多。在德国中部平原上,能闻到中国北方旷野中浓烈的草香。特别在秋天,湖水山色完全相似,只是居住的人不同。
⑤10月的东北,过了旅游季节,立刻萧瑟,紧临火山湖修建的宾馆正要锁门过冬,松林间拉根电线,洗衣机整日整夜突突地响,脏水冲着飞旋的落叶直接流进湖里。
⑥有个清凉的早上,想到一个人的两句诗:德意志啊德意志,得到了意志,丧失了激情。
⑦和德国人比,中国人的激情实在太高涨了。这几年旅游业兴起,每逢旺季,或举家出行,或单位公款出游,大小车辆涌向这里,成排地挤满湖边。东北宾馆里的人说,来这儿的客人多数是彻夜打麻将,有时候下湖一会儿,主要是打鱼。谁看湖?拔凉拔凉的水有什么好看?
⑧中国东北最有名的湖是松花湖,10月中旬去,水边的简陋木屋全上了锁。说服老板开一间最豪华的,但是一打开房门,看到的竟是满天花板黑压压地爬满快冻僵的瓢虫,有电视机,没卫生间。在德国刚好相反,可以没电视机,干净的卫生间是必须的。德国的家庭旅馆还会送过来一份果盘,或者一束鲜插野花。在松花湖过的那一夜,老板送过来一只超长手电筒,专门叮嘱我们,出门就可以方便,不要走远,惹得狗叫。
⑨别人的东西不要羡慕,因为你自己也会有,我的长辈这么告诉我。但是,我怎么告诉我的孩子?
文中描绘的熊湖周围环境有何特点?
答: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在德国中部平原上,能闻到中国北方旷野中浓烈的草香。
答:
(2)德意志啊德意志,得到了意志,丧失了激情。
答: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
解释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