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既要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问题,还要解决城乡文化冲突问题。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材料一:《意见》就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3方面11条具体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二是创新人口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三是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扩大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材料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要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的户籍问题,使他们及其家庭在城镇扎根落户,有序引导人口流向。
材料三: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遭遇了一场空前的碰撞,在这场碰撞中,有冲突,也有融合。具体表现为现代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与乡村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同步,城市文化的现代元素不断增加,而乡村则保留着传统文化的诸多内容,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随着城乡发展和社会流动的增强,农村文化所体现的传统和守成与城市文化所推崇的开放和创新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冲突。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其文化因地理位置及其影响力成为中心文化。由于农村大部分都是零散分布在偏僻的山村,经济、交通相对比较落后,加之随着城乡间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分化也在不断加剧,广大农村地区逐渐被边缘化,农村文化也逐渐沦为边缘文化。
(1)结合材料一,阐述《意见》提出的具体政策措施的唯物史观依据。
(2)结合材料二,分析《意见》阐述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方法论原则?
(3)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解决材料三中出现的城乡文化冲突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节点,依法治国将从政治方略走向全面、具体的法治实践。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经过了艰辛的历程。

时间
会议
内容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1997年
十五大
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07年
十七大
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年
十八大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
(2)结合材料二,请分析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意义。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以“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一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交通基础建设、贸易与投资、能源与资源、金融安全、双边与区域合作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一带一路”正由构想变为现实。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为什么会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政治意义。

2014年9月28日至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理解。
(2)结合材料,从国家角度,说明应如何维护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

材料一:从2014年12月29日18时起,某市宣布实行小汽车限购。从正式发布限购公告到实施限购,相隔仅短短20分钟,被誉为“史上最强悍的限购”。而在此之前,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关领导曾承诺,对私家车不限行、不限购,如果出台限牌限号政策,“一定会广泛听取意见,绝对不会搞突然袭击”。
结合材料一,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政府做出的公共决策如何做到程序合法。
材料二: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和完善,极大地扩展了言论自由空间。数字显示,我国即时通信服务用户已突破8亿,网民每天发送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信息超过200亿条。然而,这些即时通信工具平台也因存在涉恐、涉暴、涉黄等违法信息大肆传播的乱象而饱受诟病。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公民应当如何利用微博参与政治生活。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路线图”。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路线图”

材料二:“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进入“十二五”历史新起点,党和国家将“民富”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0%,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7.4%的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构建“橄榄形”分配结构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