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可见藓类叶片细胞内的叶绿体分布不均且呈运动状态 |
B.在“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的深度与琼脂块的体积呈正相关 |
C.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选用材料和试剂可以是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和斐林试剂 |
D.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由于解离后细胞死亡,无法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长短 |
如图为人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到轴突),A是位于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当尿液对膀胱壁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A就会产生兴奋。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新生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兴奋 |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一定会引起神经元D兴奋 |
C.若B受损,其他结构正常,此人的排尿反射不会发生障碍 |
D.若某人的M和N受到损伤,在其他结构正常的情况下,其排尿反射不会存在 |
如图所示,兴奋既可以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以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传递。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处可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
B.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
C.②处对应的轴突膜上,钠离子通道是开放状态,钾离子通道是关闭状态 |
D.兴奋在a、b细胞间的传递可以是双向的 |
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
C.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成分(mmol/L) |
Na+ |
K+ |
Ca2+ |
Mg2+ |
Cl- |
有机酸 |
蛋白质 |
|
① |
② |
142 |
5.0 |
2.5 |
1.5 |
103.3 |
6.0 |
16.0 |
③ |
147 |
4.0 |
1.25 |
1.0 |
114.0 |
7.5 |
1.0 |
|
④ |
10 |
140 |
2.5 |
10.35 |
25 |
- |
47 |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④为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可与淋巴进行交换,以避免营养物质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