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表明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火焰很难熄灭
C.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吸热使烛焰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D.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阻碍了气体的对流,导致烛焰缺氧
科目 化学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g

B.

丙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3:1:4

C.

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

生活中可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C.

洗菜、洗衣和淘米的水可用来浇花、拖地或冲厕所

D.

水通电分解时正极产生的氢气与负极产生的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C.

铁锈与稀盐酸反应后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了黄色

D.

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到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变红

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雪糕融化

B.

湿衣服晾干

C.

自行车胎爆裂

D.

食物腐烂

医疗上常用硫酸钡作透视肠胃的内服剂,俗称"钡餐"。一旦误将碳酸钡代替硫酸钡作"钡餐",就会致人中毒,此时可服用硫酸镁溶液解毒。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下实验模拟了碳酸钡在胃液中的变化,并验证了硫酸镁解毒的原理。

I.取一定量碳酸钡固体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甲所示;

Ⅱ.再向该烧杯中逐滴加入硫酸镁溶液,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溶液质量与加入硫酸镁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K点和L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为一种;图乙中M点和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为两种

B.取少量步骤Ⅰ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步骤I中加入的稀盐酸已过量

C.根据图乙数据分析,步骤Ⅱ最终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4.5g

D.硫酸镁解毒的原理是:MgSO 4+BaCl 2=MgCl 2+BaSO 4↓.因此,本身无毒且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如纯碱也可解毒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