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伶传
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①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②。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③,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④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注释】
①梨园部:戏班。
②)《鸣凤》:指明传奇《鸣凤记》,演夏言、杨继盛诸人与权相严嵩斗争故事。椒山先生:即杨继盛,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弹劾严嵩被害。
③两相国论河套:指《鸣凤记》第六出《两相争朝》,情节是宰相夏言和严嵩争论收复河套事。夏言诸人主张收复,严嵩反对,所以发生廷争。
④昆山,古人习惯以籍贯指代人,这里即指顾秉谦。下句“分宜”,即指严嵩,严嵩为分宜(今江西分宜县)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迨:等到
B.坐客乃西顾而叹:叹惜
C.去后三年而马伶归且:将要
D.其夜,华林部马伶曰过:拜访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表现李伶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
①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②引商刻羽,抗坠疾徐 ③坐客乃西顾而叹
④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 ⑤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 ⑥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堂会两边的场子演出中,马伶与李伶分别都扮演宰相严嵩角色,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技艺较量,最后马伶大败,遁匿他乡。
B.归来的马伶再次与李伶较量,同样是扮演相国严嵩,而他的登场演出,确实令李伶震惊万分,匍匐在地,自称弟子。
C.马伶去京城相国严嵩门下当仆人,籍此观察相国的言行举止,从而把握人物的特点,这可说是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了。
D.马伶与李伶较量技艺先败后胜,其成功得益于他能意志坚定地在生活中从师学习,吃苦耐劳,潜心钻研艺术,技艺精益求精。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②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
③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定公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稼 轩 记
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
济南辛侯幼安最後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五尺为一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田边立亭曰“植杖” ,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涤砚有渚。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而主人初未之识也。绘图畀予曰: “吾甚爱吾轩,为吾记。 ”
予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毚(chán)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通“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连率”即“连帅“,指地方长官)幕府。顷赖氏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惊震,谭笑扫空之。使遭事会之来,挈中原还职方氏(职方氏:掌管国家版图的官员。还职方氏,指收归版图),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此志未偿,因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亦大不可欤?
若予者伥伥一世间,不能为人轩轾(xuānzhì喻指高低轻重),乃当夫须袯襫[bó shì蓑衣之类的防雨衣 ],醉眠牛背,与荛童牧孺肩相摩,幸未黧老时及见侯展大功名,锦衣来归,竟厦屋潭潭之乐,将荷笠棹舟,风乎玉溪之上,因园隶内谒曰:“是尝有力于稼轩者”。侯当辍食迎门,曲席而坐,握手一笑,拂壁间石细读之,庶不为生客。
侯名弃疾,今以右文殿修撰再安抚江南西路云。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衍:扩展,延伸
B.若将真秉耒耨稻田之为者秉:持,拿
C.而主人初末之识也识:记述,记载
D.幸未黧老时及见侯展大功名幸:有幸,幸而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辛弃疾过人的识见和才能的一组是()
①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
②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③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
④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
⑤顷赖氏寇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惊震,谭笑扫空之
⑥使遭事会之来,挈中原还职方氏,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⑤⑥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的笔墨不是屋室而是优美雅致的园圃,作者从屋顶的命名中揣测园主的隐逸之志,这比一般作记的人高出一筹。
B.第三段用生动;传神的文字表现辛弃疾的大将风采。例如,以“如挟毚兔”喻其剽悍勇武,以“束衔马枚”状其军纪整肃等等。
C.第四段富于情味地描述着“稼轩”完全修建好后老友相聚的图景,散淡飘逸,其乐融融,体现了两人相投的志趣和真挚的友情。
D.本文既充满对辛弃疾志向和才干的高度赞扬,也表明了对他壮志未酬便欲退隐躬耕的惋惜和规劝。借记园发挥,深化了文旨。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
(2)顷赖氏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谭笑扫空之。
(3)此志未偿,因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亦大不可欤?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着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复可辩,退之遂为熙载矣。
(节选自《梦溪笔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送浮屠文畅师序
韩愈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问之名则非,校其行而是,可以与之游乎?扬子云称:“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吾取以为法焉。
浮屠师文畅喜文章,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贞元十九年春,将行东南,柳君宗元为之请。解其装,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无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举浮屠之说赠焉。夫文畅,浮屠也,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
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官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夫鸟俯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
【注】①门墙:师门,借指儒家观念盛行的地方。②夷狄: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与之游乎游:交往 B.当自就其师而问之就:成就
C.人物之所以蕃蕃:繁衍 D.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信:诚实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推崇儒学”观点的一组是
①浮屠师文畅喜文章②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③是故道莫大乎仁义
④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⑤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⑥知而不为者,惑也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用“墨名而儒行”打比方,后写文畅禅师结交儒士,喜文章,暗示文畅禅师心慕儒家学说,故和他“谈儒”。
B.作者虽然应柳宗元之约给佛教徒文畅作序,但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柳宗元为文畅写文却不述儒道的做法。
C.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儒家之道的宗旨就是积极推行圣人之道,其核心就在于仁义之道和礼乐之道。
D.作者借写序议“儒佛”事,盛赞儒家圣人之道,又暗含对佛教的贬斥,但讲来既不失礼,又站稳立场,可谓难得。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
(2)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
(3)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 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 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 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 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 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 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5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治:研究
B.主父偃疾之疾:嫉妒
C.董仲舒以弘为从谀从:跟从
D.仲舒弟子遂者遂:成功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和“为人廉直”的一组是
①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②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
③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④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⑤至卒,终不治产业,以脩学著书为事
⑥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讲究礼仪,出入仪容举止无不合礼度, 学生们都很尊重他。
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 子,认为书中有指责1/1讽朝政之§。
C.董仲舒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担当狠毒暴戾的胶 西王之相。
D.董仲舒对《春秋》很精通,他学以致用,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

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译文:
(2)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译文:
(3)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译文: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非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