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总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占有了我们,我们也创造了新的历史文化。这说明 ( )
①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
② 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也是人的主体
③ 人有主观能动性,文化也有主观能动性
④ 人的思维活动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2013·四川卷) “世界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有人因为使用手机成瘾,让手机变成了“手雷”,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对此,我们应该()
①正视手机控制社会的事实②适度使用,防止矛盾的转化
③辩证否定手机功能的拓展④创新科技,消除人性的弱点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毛泽东说:“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和可靠
②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形成“好主意”的前提条件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冥思苦索无助于“好办法”.“好主意”的产生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2013·大纲卷)18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历程。许多国家通过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有学者据此把工业化比喻为一把双刃剑。从唯物辩证法看,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
①是客观的,因而与人无关②是必然的,不可改变
③是具体的,因时因地而异④是变化的,因势而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这首《画竹诗》形象地描述了他画竹从“冗繁”到“清瘦”.从忠实描摹到表现竹子独特精神的艺术升华过程。这表明艺术创作
①是对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
②是把艺术观念转变为现实艺术作品的根本途径
③具有与物质生产实践同样的规律与特点
④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改造对象世界的观念活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