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就在杨振宁的两本传记相继在中国大陆出版之际,《中国新闻周刊》对他进行了专访。
①记者:上个月,三联书店刚刚出版了《杨振宁传》。台湾作家江才健于2002年写就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最近也在大陆公开出版。你对这两本传记评价如何?
杨振宁:我想再三地讲,中国对于人物传记的写作,历史很长,但现在像西方写人物传记那样去做的,却是很少的。西方人写传记,最大的特点是求真实。而中国当代的很多传记,比如关于华罗庚的、陈景润的,都不忍卒读,是“传记文学”,与文学相关,就有空想的成分在里头。而这两本,比较像西方的写法。
这两本书相当不一样,《杨振宁传》的作者杨建邺是物理学教授,他的物理知识很多,又读了大量的文献,对我的工作有很多详细的、半通俗的描写。江才健的好处是,他在美国访问了很多人,可能有100多人,都是我人生不同时代的朋友,所以也有他的特色。
一个人的一生是很复杂的事情。如果把这两本书加起的话,我人生经历过的,有80%都在里头了。因为我还有很多很熟的朋友,其中有些人已经不在了。两位作者没有机会跟这些人长谈,所以不能那么全面。
②记者:今年的诺贝尔奖刚刚颁布,获得诺贝尔奖,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杨振宁:多半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获奖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他们都是在科学前沿非常专注地做研究,获奖之后,也还是继续做下去。有没有少数人的注意力转移了呢?是有的,但也是少数的。我以为,我得诺奖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了长久以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③记者:但目前中国的科技界,也有很多不好的风气和弊端。因此有人认为即使再过很多年,中国依然没有人能够拿到诺贝尔奖。请问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杨振宁:中国科技界的问题,我归纳起有两点:第一点是,社会上风气不好,作假很多。这个风气已经从商业领域蔓延到学校、科研机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是很复杂的问题,但这是不是就会阻止中国科技的发展?我认为肯定是有。第二点是关于资金的分配。国家现在有些钱了,在资金分配的问题上,吵得很凶。这方面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过,我们要看到,中国发展的模式、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现在忽然有了很多钱,想要合理地分配出去,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个难题。可是因为有这个问题,就要将中国科技发展置之死地,是不对的。
④记者:你投身于理论物理的研究,将物理与数学结合得很好。但这些学科在外人看不仅非常难以理解,而且是很枯燥的。对于你从中体会到的美妙之处,和获得的乐趣,能够给我们描述出,让我们也能够感受得到吗?
杨振宁:我曾经专门撰写过一篇文章,叫《美与物理学》。物理学是非常美的,整个世界的基本结构是非常美的。研究物理你就会感到,在世界复杂的表象之下,有非常简洁的秩序和规律可循。
举个例子,现在的网络通讯、X光、伽马射线,所有这些非常复杂的技术和现象,都是基于几个非常简单的方程式的。当年,麦克斯韦用了四行方程式,就定下无线电、网络通讯的基础。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式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那是一种庄严感、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物理学家从中体会到的美,我想正是筹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最终极的美。
⑤记者:1999年5月,你的好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称你是“保守的革命者”,你对他这个说法怎么看?
杨振宁:他说得非常对!当年发现了“宇称不守恒”,这不是物理学的局部问题,而是改变了整个物理学的前沿的,因此是“革命性的”。同时,我又是比较保守的。比如,清末民初,钱玄同和傅斯年发表文章说,中国落后的原因是汉字导致的,因此他们主张废除中文,要用拼音文字,对于这样的一些过于激进的做法,我是完全不同意的。所以总的说,我的确是一个“保守的革命者”。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杨振宁认为中国的人物传记的写作历史尽管很长,但是写得却不够好,特别是当代的很多传记。 |
B.杨振宁认为,获诺贝尔奖对所有获此奖的人没有任何影响,最大作用是改变中国人低人一等的心理。 |
C.杨振宁认为,中国科技界的两点问题确实需要改正,但并不能因此就断言中国科技没有发展前途。 |
D.在文章中,杨振宁对于枯燥的物理学作了优美而富有诗意的描述,让人充分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 |
E.对于好友弗里曼•戴森称自己为“保守的革命者”的说法,杨振宁表示认同,并举例加以佐证。
(2)在杨振宁看,这两本传记有何特点,请加以概括。
(3)为什么说“物理学是非常美的”?请简要分析。
(4)杨振宁认为自己是一个“保守的革命者”。请结合杨振宁的事迹,谈谈你对“保守的革命者”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街的旧时光
费城
许多时候,我们穿行于山岗和林莽。走了许久,猛然抬头的瞬间,便看到一片豁然开朗的村庄。那里亭舍悠然,恍若我们前世的家。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往事徘徊不去,那些洋溢在心间的念想,静默到无声,仿佛时间也在这里驻足、聆听。
徜徉在老街幽长的巷道里,屋檐两旁是旧时的雕木窗花,繁复而古旧,窗纸上隐约残留着风过的痕迹。一样的篱笆、小径,以及婉转闲适的农家宅院,一直遥向繁花绿荫深处。泥土剥落的墙角边上,细碎的野花,零零地开在风里,似乎许久没有人来搭理的样子。
巷道两旁是低矮的门楼,木窗倚靠在一边,并不十分规则。亭台和楼阁是有的,停靠在夕阳下,错落中有秩序,散漫中流露出庄重与淡然,宁静中透着幽远。
透过纸糊的窗户,便可看到邻家女孩临窗梳妆的倩影,身姿婀娜,在你心间泛起涟漪。
岁月静好。青石板上响彻悦耳的脚步声,从岁月的尘埃里漫上来。回忆里透着土香,是童年的味道。一串细微的咳嗽声,隔着低矮的木门,在炉膛深处闪亮。蔓生的杂草,早已绕满了台阶,那些粉绿的虫子在草间跳跃、鸣唱或沉思。一动也不动,仿佛耽于一个季节的相思。
很多年来,老街的人们奔走在老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找寻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我每次到来,都会选择一间僻静的屋子小住两日,待到赶圩场的日子,便可买到当地人自己出产的土物,比如棉鞋或者草编的鞋垫一类的小饰品,做工精湛、漂亮而实用。
再次造访老街,是多年后的一个正午。我们风尘仆仆,赶来拍一组反映老街旧貌换新颜的照片。老街的人们打量着我们的行装,用善意的目光欢迎我们。走在杂花溅满的小路上,空气中弥漫着炊烟的味道,让人感到温暖而又安宁。
我们的到来有些不合时宜,途中遭遇了一场大雨。淅沥的雨声敲打在老街古旧的青石砖瓦上,叮咚有声,明快而又悠远。最后,我们不得不退避到一户人家的木楼下。屋主人很和气,他邀我们到他的阁楼上避雨。女主人漂亮能干,说话声音很响亮,她很快拨亮了炉膛的炭火要为我们做饭。我们婉言谢绝了,于是男主人邀我们到炉边烤火驱寒。其实天气并不十分寒冷。我们随同男主人围坐在火塘边闲聊,他麻利地操持着手上的活计,已经在给我们“打油茶”了。
火塘里炭火烧得通红,清亮的油籽在古色古香的茶罐里欢快地翻腾着,冒着丝丝香气,沁人肺腑。我们的谈话也在茶香弥漫里谈开了……
辞别了小屋的主人,我们走在干净清爽的巷道上。街道和土墙熟悉而陌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我的内心深处徘徊不去,仿佛隔着前世的忧伤。我们在老街沉静的时光里沉醉着,一些事物开始变得清晰,另一些事物变得更加模糊。老街的老去无可阻挡,时过境迁,行走的背影在我们的视野里变得愈加陌生,最后随同老去的岁月一起褪色成一幅幅暗黄色的回忆。
时光流转,老街不断长高的楼群终将阻隔我们远眺的眼睛,这仿佛象征着侗乡的日新月异和小康生活,而关于老街的浅白记忆随同时间的潮水涌向了岁月的另一端。
无可奈何,我们终将流落成了老街的客人。请用词或短语概括作者笔下老街的特点。
“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往事徘徊不去,那些洋溢在心间的念想,静默到无声,仿佛时间也在这里驻足、聆听。”文中这句话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中说,“我们的谈话也在茶香弥漫里谈开了……”,请结合上下文与文章主题,推断他们的交谈会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文末,作者感叹:“无可奈何,我们终将流落成了老街的客人。”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以便刺激;在北平,。
②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③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④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⑤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依次填入文段①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A.瀑布与大潮是必要的 有叮咚的清泉就够了 |
B.摇滚与爵士是必要的有柔曼的圆舞曲就够了 |
C.咖啡与酒是必要的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
D.辣椒与葱是必要的有嫩嫩的豆腐脑就够了 |
文段①中“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有什么含意?
从文段③④中,找出与文段①划线句“感到寂苦”比照着写的一个句子。(2分)
文章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文章,回答下面的小题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
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
费了功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
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1)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老靶子路有一家小吃茶店,只有门面一间,在门面里边设座,座少,安静,光线不
充足,有些冷落。 鲁迅先生这一位老人,穿着布袍子,有时到这里来,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人坐在一道谈了一两个钟头。
鬼到底是有的是没有的?
鲁迅先生讲了他看见过鬼的故事给大家听:
“是在绍兴……”鲁迅先生说,“三十年前……”
有一天鲁迅先生就回去得很晚,天空有很大的月亮。
鲁迅先生向着归路走得很起劲时,往远处一看,远远有一个白影。
走了不几步,那远处的白影没有了,再看突然又有了。并且时小时大,时高时低,
正和鬼一样。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
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
本来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就是了。
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了。
鲁迅先生那时从日本回来不久,所以还穿着硬底皮鞋。鲁迅先生决心要给那鬼一个
致命的打击,等走到那白影旁边时,那白影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住了一个坟
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皮鞋踢了出去。
那白影噢的一声叫起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象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己反而
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子的人在坟场上半夜作着工作。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一九三六年三月里鲁迅先生病了,靠在二楼的躺椅上,心脏跳动得比平日厉害,脸
色微灰了一点。
许先生正相反的,脸色是红的,眼睛显得大了,讲话的声音是平静的,态度并没有
比平日慌张。在楼下一走进客厅来许先生就告诉说: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鲁迅先生呼喘的声音,不用走到他的旁边,一进了卧室就听得到的。鼻子和胡须在
扇着,胸部一起一落。眼睛闭着,差不多永久不离开手的纸烟,也放弃了。藤椅后边靠
着枕头,鲁迅先生的头有些向后,两只手空闲地垂着。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
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2)
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地,不动地阖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染红
了一点。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1)。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医生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
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象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
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
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鲁迅先生睡在二楼的床上已经一个多月了,气喘虽然停止。但每天发热,尤其是在
下午热度总在三十八度三十九度之间,有时也到三十九度多,那时鲁迅先生的脸是微红
的,目力是疲弱的,不吃东西,不大多睡,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
地方。躺在床上的时候张开眼睛看着,有的时候似睡非睡的安静地躺着,茶吃得很少。
差不多一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2)纸烟听子不放在床边,而仍很远的蹲
在书桌上,若想吸一支,是请许先生付给的。
许先生从鲁迅先生病起,更过度地忙了。按着时间给鲁迅先生吃药,按着时间给鲁
迅先生试温度表,试过了之后还要把一张医生发给的表格填好,那表格是一张硬纸,上
面画了无数根线,许先生就在这张纸上拿着米度尺画着度数,那表画得和尖尖的小山丘
似的,又象尖尖的水晶石,高的低的一排连地站着。
在这期间,许先生比鲁迅先生更要担当一切了。
鲁迅先生吃饭,是在楼上单开一桌,那仅仅是一个方木桌,许先生每餐亲手端到楼
上去,每样都用小吃碟盛着,那小吃碟直径不过二寸,一碟豌豆苗或菠菜或苋菜,把黄
花鱼或者鸡之类也放在小碟里端上楼去。若是鸡,那鸡也是全鸡身上最好的一块地方拣
下来的肉;若是鱼,也是鱼身上最好一部分,许先生才把它拣下放在小碟里。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许先生看着她自己手里选得精精致致的菜盘子,而后脚板触了楼梯上了楼。
一碗烧好的鸡汤,从方盘里许先生把它端出来了,就摆在客厅后的方桌上。许先生上楼去了,那碗热的鸡汤在方桌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1)
许先生由楼上回来还说呢:
“周先生平常就不喜欢吃汤之类,在病里,更勉强不下了。”
把饭送上去,有时许先生陪在旁边,有时走下楼来又做些别的事,半个钟头之后,
到楼上去取这盘子。许先生楼上楼下地跑,呼吸有些不平静,坐在她旁边,似乎可以听到她心脏的跳动。
许先生冬天穿一双大棉鞋,是她自己做的。一直到二三月早晚冷时还穿着。有一次我和许先生在小花园里拍一张照片,许先生说她的纽扣掉了,还拉着我站在她前边遮着她。许先生买东西也总是到便宜的店铺去买,再不然,到减价的地方去买。处处俭省,把俭省下来的钱,都印了书和印了画。
窗外的黄昏,窗内许先生低着的头,楼上鲁迅先生的咳嗽声,都搅混在一起了,重
续着、埋藏着力量。在痛苦中,在悲哀中,一种对于生的强烈的愿望站得和强烈的火焰
那样坚定。(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有删改)概括节选文字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1)“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面,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那碗热的鸡汤在桌子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
(2)“两只手空闲地垂着。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 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地方,躺在床上的时候张开眼睛看着,有的时候似睡非睡的安静地躺着,茶吃得很少。差不多一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 在叙述鲁迅先生“踢鬼”这一故事时,萧红加了一句评述(见画波浪线句子),这句话是否有言外之意? 试作简要分析
既然本文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又要大篇幅写许广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她来到屋前的举止又一次证明了她的独特。我父亲常说,一般的基督教徒谁也不像她那样举止行事她没有拉铃,而是一直走到正对着我母亲的那扇窗前,往窗里张望。她把鼻尖贴紧到玻璃上,她贴得那么紧,以至我那可怜又可爱的母亲说那时她的鼻尖变平而且成了白色。
她使我母亲吃惊不小,所以我一心认为:我在星期五出生实在要感谢她呢。
我母亲惊慌失措,起身走到椅子后面的角落。她站在对面,扫视着屋里。不慌不忙,若有所思,那神情,就像荷兰钟上的那个阿拉伯人一样。她的目光终于落到我母亲身上,她皱起眉头,像惯于驱使驾驭奴仆的主人那样对我母亲做了个手势,示意我母亲前去开门。我母亲就过去了。这段文字选自(国籍)作家创作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文中的她指的是,她是大卫的。
根据文中描写,概括“她”的性格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冬浴日漫感
丰子恺
离开故居一两个月,一旦归来,坐到南窗下的书桌旁时第一感到异样是小半书桌的太阳光。原来夏已去,秋正尽,初冬方到,窗外的太阳已随分南倾了。
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两月前地使我讨厌,反使我觉得暖烘烘地舒适。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阳似乎正在把一种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过了他的光线而流注到我的体中来。
我掩卷瞑想:我吃惊于自己的感觉,为什么忽然这样变了?前日之所恶变成了今日之所欢;前日之所弃变成了今日之所求;前日之所仇变成了今日之所恩。张眼望见了弃置在高阁上的扇子,又吃一惊。前日之所欢变成了今日之所恶;前日之所求变成了今日之所弃;前日之所恩变成了今日之所仇。
忽又自笑:“夏日可畏,冬日可爱”,以及“团扇弃捐”,乃古之名言,夫人皆知,又何足吃惊?于是我的理智屈服了。但是我的感觉仍不屈服,觉得当此炎凉递变的交代期上,自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足以使我吃惊。这仿佛是太阳已经落山而天还没有全黑的傍晚时光:我们还可以感到昼,同时已可以感到夜。又好比一脚已跨上船而一脚尚在岸上的登舟时光:我们还可以感到陆,同时已可以感到水。我们在夜里固皆知道有昼,在船上固皆知道有陆,但只是“知道”而已,不是“实感”。我久被初冬的日光笼罩在南窗下,身上发出汗来,渐渐润湿了衬衣。当此之时,浴日的“实感”与挥扇的“实感”在我身中混成一气,这不是可吃惊的经验么?
于是我索性抛书,躺在墙角的藤椅里,用了这种混成的实感而环视室中,觉得有许多东西大变了相。有的东西变好了:像这个房间,在夏天常嫌其太小,洞开了一切窗门,还不够,几乎想拆去墙壁才好。但现在忽然大起来,大得很!不久将要用屏帏把它隔小来了。又如案上这把热水壶,以前曾被茶缸驱逐到碗橱的角里,现在又像纪念碑似地矗立在眼前了。棉被从前在伏日里晒的时候,大家讨嫌它既笨且厚,现在铺在床里,忽然使人悦目,样子也薄起来了。沙发椅子曾经想卖掉,现在幸而没有人买去。从前曾经想替黑猫脱下皮袍子,现在却羡慕它了。反之,有的东西变坏了:像风,从前人遇到了它都称“快哉!”欢迎它进来。现在渐渐拒绝它,不久要像防贼一样严防它入室了。又如竹榻,以前曾为众人所宝,极一时之荣。现在已无人问津,形容枯槁,毫无生气了。壁上一张汽水广告画。角上画着一大瓶汽水,和一只泛溢着白泡沫的玻璃杯,下面画着海水浴图。以前望见汽水图口角生津,看了海水浴图恨不得自己做了画中人,现在这幅画几乎使人打寒噤了。裸体的洋囝囝跌坐在窗口的小书架上,以前觉得它太写意,现在看它可怜起来。希腊古代名雕的石膏模型 venus (维纳斯)立像,把裙子褪在大腿边,高高地独立在凌空的花盆架了。我在夏天看见她的脸孔是带笑的,这几天望去忽觉其容有蹙,好像在悲叹她自己失去了两只手臂,无法拉起裙子来御寒。其实,物何尝变相?是我自己的感觉背叛了。感觉何以能背叛?是自然教它的。自然的命令何其严重:夏天不由你不爱风,冬天不由你不爱日。自然的命令又何其滑稽:在夏天定要你赞颂冬天所诅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诅咒夏天所赞颂的!
人生也有冬夏。童年如夏,成年如冬;或少壮如夏,老大如冬。在人生的冬夏,自然也常教人的感觉背叛,其命令也有这般严重,又这般滑稽。
1985年10月10日晚于石门湾联系全文分析“初冬浴日漫感”中“漫感”的几个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四段写到:“我的理智屈服了”,为什么“我的感觉仍不屈服”?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段,作者写到:“在人生的冬夏,自然也常教人的感觉背叛,其命令也有这般严重,又这般滑稽。”你是如何理解其中“背叛”、“严重”和“滑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